[实用新型]燃气热水器用的燃烧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64851.0 | 申请日: | 2012-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196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任文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玉环县凯强机械燃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D14/00 | 分类号: | F23D14/00;F23D14/58 |
代理公司: | 上海蓝迪专利事务所 31215 | 代理人: | 徐筱梅;张翔 |
地址: | 317602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气 热水 器用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热水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燃气热水器用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强排式燃气热水器燃烧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燃烧时发生回火、产生共振或燃烧不充分导致烟气CO超标,尤其当燃烧状态处于最小火焰燃烧状态或最大火焰燃烧状态时,极易发生回火、产生共振现象,究其原因,是燃烧器内通过焰孔面火焰孔的预混燃气不能产生流速差或流速差偏小,导致相邻火焰孔之间的燃烧状态趋于一致性,正是由于该燃烧状态的一致性,使得燃烧过程中抵御回火、共振现象的能力降低,也不利于燃气的二次燃烧,降低了燃气热水器的燃烧效率及弱化了热水器的使用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燃气热水器用的燃烧器,本实用新型采用“V”形焰孔面及长条孔与圆孔相间排列的火焰孔,改变了燃烧器的燃烧环境,利于二次燃烧,使燃气得以充分燃烧,从而获得高燃烧效率低排放的燃烧器。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燃气热水器用的燃烧器,包括燃烧器本体及保焰板,所述保焰板设于燃烧器本体的两外侧,其特点在于燃烧器本体为设有中心隔板的矩形腔体,中心隔板与燃烧器本体的两侧壁间设有两个焰孔面,两焰孔面呈倒“V”形设置,焰孔面上设有数个长条孔与数个圆孔相间排列的火焰孔,燃烧器本体的两侧壁上设有保焰孔;所述的火焰孔按不同排序分为A组或B组,其中,A组为N个长条孔与N-1个圆孔相间排列的火焰孔,B组为M个长条孔与M个圆孔相间排列的火焰孔。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燃气热水器用的燃烧器,本实用新型采用“V”形焰孔面及长条孔与圆孔相间排列的火焰孔,改变了燃烧器的燃烧环境,利于二次燃烧,使燃气得以充分燃烧,从而获得高燃烧效率低排放的燃烧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火焰孔分组设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包括燃烧器本体1及保焰板2,所述保焰板2设于燃烧器本体1的两外侧,燃烧器本体1为设有中心隔板11的矩形腔体,中心隔板11与燃烧器本体1的两侧壁间设有两个焰孔面12,两焰孔面12呈倒“V”形设置,焰孔面12上设有数个长条孔13与数个圆孔14相间排列的火焰孔15,燃烧器本体1的两侧壁上设有保焰孔16;所述的火焰孔15按不同排序分为A组或B组,其中,A组为N个长条孔13与N-1个圆孔14相间排列的火焰孔15,B组为M个长条孔13与M个圆孔14相间排列的火焰孔15。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使用的:
本实用新型燃烧器本体1呈倒“V”形设置的两个焰孔面12间的夹角为150度,火焰孔15对称设置在两个焰孔面12上;火焰孔15分为A组及B组,其中,A组火焰孔15由8个长条孔13与7个圆孔14相间排列组成,B组火焰孔15由7个长条孔13与7个圆孔14相间排列组成,每个焰孔面12上设置一组A组火焰孔15及两组B组火焰孔15,其中,A组火焰孔15居中,B组火焰孔15位于A组火焰孔15两边。
本实用新型由长条孔13与圆孔14相间排列组成的火焰孔15,使燃气在焰孔面12上形成流速差异,更利于燃气的二次燃烧,提高了燃烧过程中抵御回火及共振的能力,降低废气中的CO含量,可满足国家节能环保之300ppm以下之要求,且能降低燃烧噪音;保焰板2的设置与火焰孔15之间形成了辅助燃烧区域,加之保焰孔16的设置,能够更好的稳定燃气的燃烧状态。
本实用新型由长条孔13与圆孔14相间排列组成的火焰孔15,使燃气在焰孔面12上形成流速差异,改变了相邻之间火焰孔15的燃烧状态,正是由于该燃烧状态的改变,使得燃烧过程中抵御回火、共振现象的能力提高,尤其对于高层楼房的燃气热水器用户,因受季节性影响,受外界风压的干扰,造成燃气热水器熄火、回火及爆燃的现象更为严重,本实用新型抵御回火、共振现象的能力尤为显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玉环县凯强机械燃具有限公司,未经玉环县凯强机械燃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648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