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制跟骨复位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61872.7 | 申请日: | 2012-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656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栾尊一;崔龙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栾尊一 |
主分类号: | A61B17/60 | 分类号: | A61B17/60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王吉勇 |
地址: | 261061 山东省潍***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制 复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制跟骨复位器。
背景技术:
足部是负担体重、站立和行走的重要结构,站立时跟骨可负担50%的体重,是弹性足弓后壁重要组成部分。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常见的骨折,约占跗骨骨折的60%。多系高处跌落,足先着地,重量集中于跟骨致跟骨粉碎性骨折,骨折块由于撞击和小腿屈肌牵拉使骨折块上移,贝氏角减小或呈负角,影响足弓后壁,从而减弱腓肠肌肌力及足的弹簧作用。跟距关节面失常可出现晚期创伤性关节炎。
跟骨骨折治疗方法很多,如石膏固定等,但存在共同的难题,即骨折块复位难、固定难、贝氏脚及跟距关节面恢复不满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跟骨复位器,可使跟骨骨折块基本达到解剖复位,贝氏角及跟距关节面恢复。闭合复位减少了局部创伤,交叉钢针固定既能防止骨折块再移位又不影响踝关节活动,从而减少了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制跟骨复位器,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一端与第一活动套管铰接,第一活动套管中贯穿有第一单向牵引拉杆,支架中部通过双向调节螺杆与第二活动动套管铰接,第二活动套管中贯穿有第二单向牵引拉杆,第一单向牵引拉杆的一端连接于双向调节螺杆上。
所述支架包括一横向板条,所述板条的一端向上折弯成L形,且该端顶部铰接有第一活动套管,板条另一端向下折弯,且向下折弯的末端以及板条的中部均设有U形固定挡板,所述板条中部的U形固定挡板上端连接有双向调节螺杆。
所述板条向下折弯点位于两个U形固定挡板之间。
所述板条向下折弯后两部分之间的夹角为155°-160°。
所述第二单向牵引拉杆的一端设有钩孔,钩孔中钩有一个牵引连接拉钩。牵引连接拉钩一端钩于第二单向牵引拉杆的钩孔内,另一端钩于跟骨钢针上牵引跟骨。
本实用新型中各部件功能及作用如下:
支架主板:托于足、踝及小腿前,中间折弯处对于踝前。
第一单向牵引拉杆:根据足及跟骨的大小,与双向调节螺杆共同调节其高低及角度。
第一单向牵引拉杆:通过连接钩于跟骨钢针相连牵引,使跟骨骨折块复位,贝氏角恢复正常。
双向调节螺杆:调节高低距离。
牵引连接拉钩:牵引连接拉钩一端钩于第二单向牵引拉杆的钩孔内,另一端钩于跟骨钢针上牵引跟骨。
U形固定挡板:固定足、小腿,上端U形固定挡板两端接绑带,固定小腿,下端U形固定挡板接绑带,固定踝上及足前部。
经临床试验:共50例患者,男48例,女2例。60岁以上12例,40岁以上19例,20岁以上11例,20岁以下8例。单侧跟骨骨折32例,双侧跟骨骨折18例。其中左侧跟骨骨折26例,右侧跟骨骨折42例。贝氏角呈负角的64只跟骨,贝氏角为0度的4只跟骨。所有跟骨骨折均为粉碎性。50例患者术后经3个月至2年的随访,有1例双跟骨骨折患者右足术后3个月走路时仍有疼痛感,经用栾氏洗药熏洗患足7天疼痛症状消失而愈。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的症状。
本实用新型自制跟骨复位器的效果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很好的解决如骨折块复位难、固定难、贝氏脚及跟距关节面恢复不满意的问题,并通过临床病例证实。
附图说明:
图1表示自制跟骨复位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支架,2.第一单向牵引拉杆,3.第二单向牵引拉杆,4.双向调节螺杆,5.牵引连接拉钩,6.第一活动套管,7.第二活动套管,8.板条,9.U形固定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自制跟骨复位器,包括支架1,所述支架1一端与第一活动套管6铰接,第一活动套管1中贯穿有第一单向牵引拉杆2,支架2中部通过双向调节螺杆4与第二活动动套管7铰接,第二活动套管7中贯穿有第二单向牵引拉杆3,第一单向牵引拉杆2的一端连接于双向调节螺杆4上。
支架1包括一横向板条8,所述板条8的一端向上折弯成L形,且该端顶部铰接有第一活动套管6,板条8另一端向下折弯,且向下折弯的末端以及板条8的中部均设有U形固定挡板9,所述板条8中部的U形固定挡板9上端连接有双向调节螺杆4。板条8向下折弯点位于两个U形固定挡板9之间。板条8向下折弯后两部分之间的夹角为所述板条向下折弯后两部分之间的夹角为155°-160°。
所述第二单向牵引拉杆的一端设有钩孔,钩孔中钩有一个牵引连接拉钩。牵引连接拉钩一端钩于第二单向牵引拉杆的钩孔内,另一端钩于跟骨钢针上牵引跟骨。
经临床试验:共50例患者,男48例,女2例。60岁以上12例,40岁以上19例,20岁以上11例,20岁以下8例。单侧跟骨骨折32例,双侧跟骨骨折18例。其中左侧跟骨骨折26例,右侧跟骨骨折42例。贝氏角呈负角的64只跟骨,贝氏角为0度的4只跟骨。所有跟骨骨折均为粉碎性。50例患者术后经3个月至2年的随访,有1例双跟骨骨折患者右足术后3个月走路时仍有疼痛感,经用栾氏洗药熏洗患足7天疼痛症状消失而愈。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的症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栾尊一,未经栾尊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618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