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媒油锅炉之加热节能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361245.3 | 申请日: | 2012-07-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094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 发明(设计)人: | 赖永钟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H7/02 | 分类号: | F24H7/02;F24H9/18;F24H9/20 |
| 代理公司: | 上海瀚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1 | 代理人: | 胡思棉 |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热媒 锅炉 加热 节能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工业节能领域,尤其是指工业领域的热媒油锅炉的节能装置和技术。
背景技术
在工业迅速发展的今天,热媒油锅炉逐渐取代蒸汽锅炉进入了工业领域。利用热媒油代替蒸汽进行携带热能输送至需要热能的交换器等一些场所。热媒油和蒸汽相比其具有高温低压,腐蚀性小等特点,在需要高温作业的场合,其是实现节能和避免高压危险的有效途径。目前的热媒油锅炉通常是通过柴油或天然气作为燃料进行加热 ,柴油或天然气的价格一直在上涨,且有时柴油成为紧缺物资,由于热媒油锅炉燃烧用量比较大,因此其燃料费通常都比较高。
随着国家电网发展,电价实行了白天和晚上,用电高峰和低峰错峰电价,在白天高峰时电价为峰电价,在晚上用量低峰时,电价为谷电价。通常谷电价是峰电价的50%左右。如何做到既能节省燃料又能满足需求则是一个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节能系统,可以节约热媒油锅炉的燃料使用量并节省热媒油锅炉的成本开支,实现节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技术方案是热媒油锅炉之加热节能系统,包括热媒油锅炉、热媒油输出管道、蓄热交换器、热媒油回流管道组成的热媒油循环回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旁路电加热系统,所述旁路电加热系统的输入端与输出端分别通过管道与所述热媒油回流管道连通,在位于所述旁路电加热系统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所述热媒油回流管道上安装有阀门,在所述旁路电加热系统的热媒油输入端和输出端的管道上分别安装有阀门。
所述旁路电加热系统为电加热锅炉,所述电加热锅炉内部设置有带有数个串联连通的U型弯管的热媒油管道,所述热媒油管道具有一进口和一出口,所述进口与所述热媒油输入端管道连通,所述出口与所述热媒油输出端管道连通;在所述热媒油管道上间隔设置有数个电加热器。
在所述电加热锅炉的热媒油输出管道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一电加热控制器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控制所述电加热锅炉的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
在所述电加热锅炉的热媒油输入管道上安装有可开关的排油口。
在所述热媒油输入管和热媒油输出管上分别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在所述热媒油输出管上还安装有流量计;一热量计分别与热媒油输入管和热媒油输出管上的温度传感器及所述流量计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热媒油锅炉之加热节能系统,充分利用鼓励提高谷电量利用率的政策,在夜间谷电价期间,节能系统自动切换到电加热热媒油,即节省了柴油或天然气的能源使用量,又降低了锅炉使用成本,实现了节能和降低成本的双重目的。
附图说明
图1 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结构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上述技术方案,现举一较佳实施例并结合图式进行具体说明。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的热媒油锅炉之加热节能系统,其包括热媒油锅炉1、热媒油输出管道2、蓄热交换器3、热媒油回流管道4、旁路电加热系统6;其中。
热媒油锅炉1,其采用柴油或天然气作为燃料燃烧为热媒油提供热能。热媒油锅炉1通过热媒油输出管道2与蓄热交换器3连通,将经热媒油锅炉加热的热媒油输送至蓄热交换器3中进行热交换,蓄热交换器3通过热媒油回流管道4与热媒油锅炉1连通,经过蓄热交换器3进行热交换的热媒油经热媒油回流管道4再重新回到热媒油锅炉中进行加热进行下一个循环。蓄热交换器3就是一热交换器,通过蓄热交换器3将热媒油携带的热能进行交换后输送至热能使用区域5。
旁路电加热系统6,其热媒油输入管中的输入端和热媒油输出管的输出端分别与热媒油锅炉1的热媒油回流管道4连通。位于旁路电加热系统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热媒油回流管道上安装有阀门41,当旁路电加热系统工作时,该阀门41处于关闭状态。在热媒油输入管中的输入端和热媒油输出管的输出端分别安装有阀门(61、6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612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