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燃气热水器及其排水防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58350.1 | 申请日: | 2012-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137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肖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9/20 | 分类号: | F24H9/2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87 | 代理人: | 胡海国 |
地址: | 241009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气热水器 及其 排水 防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热水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气热水器及其排水防冻装置。
背景技术
当环境温度较低时,现有的燃气热水器的水管常因其内存在的水结冰而胀裂。现有的主要解决方案有两种:电加热防冻和燃气加热防冻。
电加热防冻和燃气加热防冻方式都存在以下缺点:热效率低,能耗高,且需要持续加热来维持管内的水处于液体状态,消耗大量能源;一台16升的热水器的发热电阻功率通常需要700W~800W,一天需要10~20度电,不符合现代人低碳、节能、环保的消费理念,也无法满足现在消费者对低碳节能型产品的消费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燃气热水器及其排水防冻装置,旨在提供燃气热水器使用结束后,可自动或半自动排出燃气热水器以及水管内的水的排水防冻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燃气热水器的排水防冻装置,包括控制器、三通本体、设置在所述三通本体上的排水电磁阀以及与所述三通本体连通的至少两条可相互转换的水流通道,所述排水电磁阀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三通本体包括第一三通本体,该第一三通本体设置在所述燃气热水器的出水管上。
优选地,所述三通本体还包括第二三通本体,该第二三通本体设置在所述燃气热水器的进水管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三通本体上还设置有进水电磁阀。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三通本体上的进水电磁阀。
优选地,所述三通本体包括第一三通本体,该第一三通本体设置在所述燃气热水器的进水管上。
优选地,所述三通本体还包括第二三通本体,该第二三通本体设置在所述燃气热水器的出水管上。
优选地,所述水流通道包括至少一条进水通道,所述进水电磁阀设置在所述燃气热水器的水管和所述进水通道之间。
优选地,所述水流通道包括至少一条排水通道,所述排水电磁阀设置在所述燃气热水器的水管和所述排水通道之间。
本实用新型通过还提供一种燃气热水器,包括前面所述的燃气热水器的排水防冻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气热水器的排水防冻装置通过在三通本体上设置排水电磁阀以及与所述三通本体连通的至少两条可相互转换的水流通道,排水电磁阀与一控制器电连接,通过控制器控制排水电磁阀进行排水。因此,其可实现燃气热水器使用结束后,自动或半自动排出燃气热水器以及水管内的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燃气热水器的水路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排水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第二排水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第一排水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第一排水装置的A-A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第二排水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第一排水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燃气热水器的水路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燃气热水器的排水防冻装置,包括控制器1及第一排水装置2和/或第二排水装置6,所述第一排水装置2和第二排水装置6均包括一个三通本体及设置在所述三通本体上的排水电磁阀或者排水电磁阀与进水电磁阀的组合,所述三通本体连通至少两条可相互转换的水流通道,例如出水通道4、第一排水通道5或者进水通道8、第二排水通道9,第一排水装置2及第二排水装置6均设置在燃气热水器的进水管7和/或出水管3上,所述排水电磁阀与所述控制器1电连接。控制器1检测到水管内水压的变化发出控制信号,通过控制器1发送控制信号到排水电磁阀控制排水电磁阀的开阀或闭阀,实现燃气热水器在花洒关闭时,可自动或半自动将水管及燃气热水器内的积水排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未经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583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