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送纱器的外绕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57875.3 | 申请日: | 2012-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866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李瑞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瑞清 |
主分类号: | D04B15/48 | 分类号: | D04B15/48;D04B27/10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2203 | 代理人: | 郑永康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送纱器 线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送纱器的外绕线装置,特别是一种应用于针织机的纺纱纱线缠绕储存,及具有将纱线主动外绕方式缠绕于储线绕线鼓的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针织机的送纱器结构,诸如:中国台湾专利公报第M381636号「针织机送纱器之结构改良」实用新型专利案、中国台湾专利公报第M382323号「针织机送纱器之结构改良(一)」实用新型专利案及中国台湾专利公报第M4l4429号「电子式间歇性送纱器结构改良」实用新型专利案等案,揭示以动力传动旋转储纱轮,以让该储纱轮借由控制器、煞车旋转轴或离合装置及逻辑运算单元等结构,以控制该储纱轮旋转运动,更由于该储纱轮为旋转的结构,因此,该纱线的行经路径必需经由该储纱轮的圆周边缘,以多个弯折的长路径进行送纱,无法以最为顺畅且较短的直线路径进行送纱,并且,需加装复杂的纱线固定架或支架,造成整个送纱器的结构变得复杂与设备成本增高,且使纱线在经由储纱轮旋转缠绕储存时,易使纱线产生纠缠紊乱与送纱不顺畅的问题与缺点。
上述现有送纱器结构,因储纱轮以旋转机构与运动配合纱线的储线与出线,除了造成该储纱轮的旋转控制机构与纱线固定架、支架等结构复杂与成本增高的问题与缺点外,并使该纱线在储纱轮旋转时,造成纱线行径的路径变长与易有纠缠紊乱、送纱不顺畅的困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送纱器的外绕线装置,其能让送纱器的纱线外绕及以最短路径顺畅输出纱线。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的送纱器的外绕线装置,包含一机壳、驱动马达、绕线环及绕线鼓,其中,该机壳顶端设有一出纱口,该驱动马达设于机壳下方,该绕线环上、下端分别设有一绕线部及连结部,且绕线部周边设有一出线口,以供纱线一端穿出,且该连结部连结该驱动马达的转轴,以使绕线环受驱动马达驱动旋转,该绕线鼓下缘设有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嵌接于该绕线环的绕线部中,使绕线鼓下缘受绕线部围绕,且该绕线鼓上方设有一引纱口,以使纱线借由该绕线环旋转,而经由该出线口以层层外绕方式缠绕于该绕线鼓上,并使该绕线鼓上的纱线一端直接经上方的引纱口,再经机壳顶端的出纱口以直线路径输出,以构成一让送纱器的纱线外绕及以最短路径顺畅输出纱线的装置。
前述的送纱器的外绕线装置,其中机壳的固定容室内部顶端设有至少一对第一磁力组件。
前述的送纱器的外绕线装置,其中第一磁力组件为久磁铁。
前述的送纱器的外绕线装置,其中绕线环的绕线部中央形成一槽,该绕线鼓下缘设有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嵌接于槽内。
前述的送纱器的外绕线装置,其中槽及固定部为锥形状。
前述的送纱器的外绕线装置,其中槽壁面上至少设有一固定环,该固定部两侧至少设有一对弹性卡块,该对弹性卡块卡入该固定环下缘。
前述的送纱器的外绕线装置,其中固定部两侧至少设有一对第二磁力组件。
前述的送纱器的外绕线装置,其中第二磁力组件为永久磁铁。
本实用新型的送纱器的外绕线装置的功效,在于借由该固定不动的绕线鼓及环绕于绕线鼓下端外缘的绕线环,使纱线经由绕线环逐一有序外绕缠绕于绕线鼓上,并经由绕线鼓上端的引纱口直接以最短及顺畅的路径将纱线输出,而不必装设复杂的煞车旋转轴、离合器、控制器或逻辑运算单元及数个支架等纱线卷绕控制结构,并且,该纱线经由绕线鼓上端的引纱口,以不经由绕线鼓圆周边缘的直线最短路径将纱线经由该机壳的出纱口输出,完全消弭现有送纱器的纱线纠缠与纱线输出不顺畅的问题与缺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送纱器的外绕线装置的立体外观结构图;
图2是实用新型局部剖视图,显示本实用新型的送纱器的外绕线装置的绕线环、绕线鼓及驱动马达间的结构;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送纱器的外绕线装置的较佳应用例图。
图中标号说明:
100 外绕线装置 10 机壳
11 出纱口 12 固定容室
13 第一磁力组件 20 驱动马达
21 转轴 30 绕线环
31 绕线部 311 出线口
312 槽 312a 固定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瑞清,未经李瑞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5787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钢帘线放卷张力自动控制装置
- 下一篇:塑、橡胶射出成型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