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间隙消除装置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44985.6 | 申请日: | 2012-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862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马先元;张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3/00 | 分类号: | B60R13/00;B62D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0021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间隙 消除 装置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间隙消除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车身的设计是固定的,驾驶员单纯调节座椅不能满足驾驶需求,为了满足不同身高人群不同身高的驾驶需要,汽车方向盘一般都设计成位置可调节的,即方向盘的角度和高度可调。当驾驶员调节方向盘角度时,方向盘会相应产生三个位置:上调位置,正常位置,下调位置。当驾驶员将方向盘调节到“下调位置”时,转向柱护罩与仪表板的组合仪表就会产生较大的间隙,影响外形的美感。当前市场上还没有很好的结构消除因方向盘调节到调调位置而产生的间隙。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间隙消除装置及汽车,可以消除因下调方向盘位置而产生的转向柱护罩与汽车的组合仪表间的间隙。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间隙消除装置,所述间隙消除装置包括:
与汽车的组合仪表连接配合的第一组件;
与汽车的转向柱护罩连接配合的第二组件;以及
装配在所述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之间的第三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组件的外形匹配所述组合仪表的形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组件的外形匹配所述转向柱护罩的形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组件与所述第一组件连接侧的外形匹配所述第一组件的形状;
所述第三组件与所述第二组件连接侧的外形匹配所述第二组件的形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采用注塑卡接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组件采用软性伸缩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组件为软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组合仪表、转向柱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还包括上述间隙消除装置,安装于所述组合仪表、转向柱护罩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汽车的转向柱护罩与仪表板上的组合仪表之间增加一个间隙消除装置,可以消除方向盘调整后产生的间隙,保证了仪表盘的美观性。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间隙消除装置的安装环境示意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间隙消除装置的安装环境断面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间隙消除装置的安装环境分解图;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间隙消除装置的结构图;
图5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间隙消除装置的爆炸图。
图中,1-仪表板,2-组合仪表,3-间隙消除装置,31-第一组件,32-第三组件,33-第二组件,4-转向柱护罩,5-方向盘,6-方向盘上调位置,7-方向盘正常位置,8-方向盘下调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在汽车的转向柱护罩4与仪表板1上的组合仪表2间装配一个间隙消除装置3。
当驾驶员调节方向盘5,使方向盘5从方向盘上调位置6或方向盘正常位置7到达方向盘下调位置8时,转向柱护罩4与仪表板1上的组合仪表2间将产生很大的间隙,通过间隙消除装置3可以填充该间隙,不会影响汽车内部的美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2~图5所示,间隙消除装置3包括第一组件31、第三组件32以及第二组件33。
间隙消除装置3通过第一组件31与汽车的组合仪表2连接,通过第二组件33与转向柱护罩4连接。第三组件32装配在第一组件31与第二组件33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组件31的外形匹配组合仪表2的形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组件31两侧面为中间上凸的曲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组件33的外形匹配转向柱护罩4的形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组件33为中间上凸的曲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组件31和第二组件33采用注塑卡接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三组件32与第一组件31连接侧的外形匹配第一组件31的形状,第三组件32与第二组件33连接侧下侧的外形匹配第二组件33的形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三组件32上下侧面均为中间上凸的曲面。
第三组件32采用软性伸缩结构,例如软皮等。
当驾驶员调节方向盘5,使方向盘5从方向盘上调位置6或方向盘正常位置7到达方向盘下调位置8时,转向柱护罩4与仪表板1上的组合仪表2间将产生很大的间隙,此时间隙消除装置3的第三组件32发生变形,从而能自动填补产生的间隙,不影响汽车内部的美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449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超车警示系统
- 下一篇:一种车用行李架安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