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阻燃漏泄同轴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44635.X | 申请日: | 2012-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956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李保安;乔恩;代康;赵龙;范先念;黄思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中菱无线通信电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3/06 | 分类号: | H01P3/06;H01Q13/20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谭新民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阻燃 漏泄 同轴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漏泄电缆,具体是指一种阻燃漏泄同轴电缆。
背景技术
漏泄同轴电缆,是外导体不完全封闭的同轴电缆。射频信号在漏泄同轴电缆内部传输的过程中,一部分射频信号通过外导体孔隙耦合到外部空间;外部空间的射频信号也可以通过外导体孔隙耦合到电缆内部。因而,漏泄同轴电缆兼具射频信号传输线和收发天线之双重功能,一般应用于通信天线难以发挥作用的特定空间,特别是移动通信系统分离天线提供足够场强覆盖的特定空间。近年来,随着城市地铁、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漏泄同轴电缆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需求量与日俱增。目前虽然不同厂家生产的漏泄同轴电缆各有特色,但基本原理和采用的技术手段大致相同。
漏泄同轴电缆常应用于地铁、高铁、高大建筑物、城市轻轨等环境中,这种环境一般要求电缆具备预防火灾的能力,而传统漏泄同轴电缆的结构是四层结构,从外向内依次是:外护套、外导体、绝缘层、以及内导体。尽管传统漏泄同轴电缆外护套由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制成,电缆具备一定的阻燃性能,但由于传统漏泄同轴电缆的结构特点决定,在发生火灾时,外护套在高温下部分碳化并脱落,其绝缘层在高温作用下会融化并从外导体的槽孔流出来,进行燃烧,由于绝缘层采用发泡聚乙烯材料,其燃烧时将产生大量的烟雾,不利于人员的疏散和救援,同时有毒物质会危害救援人员和被困人员的安全。按照IEC61034和GB/T17651标准对传统漏泄同轴电缆进行烟密度测试时,电缆的最小透光率小于50%。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燃漏泄同轴电缆,解决目前的漏泄同轴电缆存在的发烟量大,难以满足IEC61034和GB/T17651标准规定的电缆的最小透光率要求的问题,达到有效预防火灾、安全使用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阻燃漏泄同轴电缆,包括圆柱状的内导体,在内导体的外侧依次套装有绝缘层、以及外导体、在外导体上设置有沿电缆纵向均匀排列的槽孔,在所述外导体外侧依次套装有内护套、以及外护套,在内护套和外护套之间设置有绕包层。由按照直径从大到小的外导体、绝缘层、内导体套装形成同轴的漏泄电缆主体,外导体的表面设置有均匀分布的槽孔,槽孔排列在同一直线,通过在外导体外侧套装内护套,在内护套外侧套装绕包层,在绕包层外设置外护套,如此,当发生火灾时,绕包层外侧的外护套会在高温下碳化并脱落,将绕包层裸露出来,绕包层不发生燃烧,虽然绕包层内的内护套和绝缘层在高温下会发生变化,内护套会部分发生碳化,绝缘层由于是发泡聚乙烯制成,其会部分发生熔化,由于绕包层的存在,将碳化的内护套牢固地包裹在外导体表面,同时将熔化后的聚乙烯留存在外导体内,防止其流出,在此过程中,绝缘层不会发生燃烧,也就不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烟雾,减少了对受困者的危害,同时降低了对救援者的伤害。
所述绕包层由玻纤带制成。进一步讲,采用玻纤带制成绕包层,采用两层玻纤带,分别按照相反的方向缠绕在内护套上,交错分布形成两层结构的绕包层,采用玻纤带制成,其来源较广泛、成本低廉,且其耐高温性能良好,适宜推广。
所述内护套和外护套由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制成。进一步讲,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采用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制成内护套和外护套形成双护套结构,内护套的主要作用是在玻纤带的包裹下,将易于燃烧的发泡聚乙烯绝缘层密封起来,使其不与氧气接触,阻止发泡聚乙烯燃烧,内护套、玻纤带与外护套共同作用,起到阻燃、低发烟的目的。
在所述内护套上设置有与槽孔对应的槽孔标志线。进一步讲,因纵包与内护套同步进行,外护套为二次加工,如果按照传统,将槽孔标志线设置在外护套上,很容易出现槽孔标志线与实际的槽孔位置不相符的现象,而本实用新型将槽孔标志线设置在内护套上,由于内护套与纵包是同时进行的,解决了槽孔标志线与实际的槽孔位置不相符的问题。外导体的材料有两种:
第一种:所述外导体由铜带制成,其厚度为0.05-0.15mm。
第二种:所述外导体由铝带制成,其厚度为0.10-0.25m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中菱无线通信电缆有限公司,未经成都中菱无线通信电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4463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鼻咽癌相关EB病毒检测试剂盒
- 下一篇:自处理废水的环保气化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