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接器接插针或插套带料包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41465.X | 申请日: | 2012-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284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江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唯恩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73/02 | 分类号: | B65D73/02 |
代理公司: | 厦门龙格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7 | 代理人: | 郑晓荃 |
地址: | 3610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接插针 插套带料 包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元器件的包装,尤其与一种连接器接插针或插套带料包装结构有关。
背景技术:
一些电子单体小元器件,如电阻、三极管等,为了便于批量使用(比如批量投入自动化生产场合)及避免损伤,常使用塑料载带(一般带有盖带)的方式包装,这种包装方式一般是在载带上按零件的外型加工一个或数个凹穴,包装时将元件放入孔穴中,再使用盖带封闭开口侧,所以元件一般是封闭在载带与盖带中,若遇到元件某些部分需要露出以便后续加工,有时就很难实现。比如目前连接器领域所使用冲压或车削式的单体压接式插针或插套,由于其后端部分需要露出,以便装线与压接,若要便于实现后续的压接加工及牢固包装,就基本上无法使用上述这种接近封闭式或封闭式的载带包装方式,目前这种插针或插套,一般都是用袋子或盒子直接将插针或插套放置其中,其缺点在于:由于其堆放在盒子或袋子中,储存或运输中,容易因相互摩擦而受损,影响外观及性能,另外,由于这些元件使用振动方式送料,容易导致其防护层损伤,在下一步接线时,不易实现自动化操作,生产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接插针或插套带料包装结构,其容易在基本无损伤的情况下实现自动化生产,且运输、储存方便,不易损伤。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连接器接插针或插套带料包装结构,包括绕卷式带料包装本体,本体上均布一组独立的插置空间,插针或插套插置在插置空间中定位并保证插针或插套的加工部分露在插孔外,插针或插套与插置空间内壁过盈配合定位。
所述的插置空间内设有配合不同插针或插套的可通过定位台阶结构保证插针或插套插设在插置空间内时顶部基本在同一平面上。
所述的绕卷式带料包装本体为一体成型的带料,其上均布一组独立插孔,插孔之间的连接片上设有孔,且每个插孔与孔基本平齐的位置外径为偏心的橄榄状结构,插针或插套插置在插孔中定位。
插孔内壁近顶端位置形成喇叭口结构配合插针或插套弹片的插拨。
所述的绕卷式带料包装本体为一体成型的带料,其上均布一组独立插槽,本体上配合每个插槽位置设有孔,插针或插套插置在插槽中过盈配合定位,一薄膜贴附于插槽表面定位插针或插套。
插槽内壁向内凸伸一组凸台与插针或插套过盈配合定位,薄膜贴附于插槽表面定位插针或插套。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其可方便实现自动化生产,生产效率、稳定性、产品加工 一致性均比较高。自动化生产时不会对插针或插套产生破坏。可实现同规格的插针或插套通用同一机台及刀模进行压线加工。
2、针对传统的连接器接插针或插套带料包装结构而言,本实用新型的侧面开槽或开孔,实现的工件加工部分外露或完全外露,便于加工,同时利用巧妙过盈配合加以固定。
3、每个插针或插套独立包装,可绕成盘状,在储存及运输中,能有效的保护插针或插套。
4、由于插针或插套与插置孔一一对应,易观察,不易产生包装短数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示意图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示意图四;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示意图五;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平面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6的C-C剖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插针或插套同时插置时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示意图一;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示意图二;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示意图三 ;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示意图四;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示意图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述。
参阅图1-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连接器接插针或插套带料包装结构,包括绕卷式带料包装本体1,本体上均布一组独立的插置空间,插针或插套3插置在插置空间中定位,插针或插套与插置空间内壁过盈配合定位。所述的插置空间内设有配合不同插针或插套的定位台阶结构9保证插针或插套插设在插置空间内时顶部基本在同一平面上,以便在自动化装配时,刀具可共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唯恩电气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唯恩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4146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