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进结构的汽车发动机机油泵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39010.4 | 申请日: | 2012-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602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9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操;苏晓芳;许涛;张应兵;陈园明;姚伟;田国庆;邱若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N13/20 | 分类号: | F16N13/20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0022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 结构 汽车发动机 机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内燃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机油泵。
背景技术
现有用于汽车发动机的齿轮式机油泵,其从动齿轮轴5一端与从动齿轮4通过连接螺栓12联接成为一体,另一端支撑在泵盖2的从动齿轮4支撑孔中,为典型的悬臂结构,如图7、图8所示。这样在机油泵工作时,从动齿轮4与从动齿轮轴5一起以相同速度旋转,由于从动齿轮4承受不平衡的径向力,即齿轮啮合的径向力和出油腔压力油的径向力,因此从动齿轮轴5无法有效支撑从动齿轮4,导致从动齿轮4径向跳动过大,因而容易造成从动齿轮4或从动齿轮轴5“卡死”。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齿轮式机油泵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从动齿轮或从动齿轮轴 “卡死”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结构的汽车发动机机油泵。
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一种改进结构的汽车发动机机油泵包括由泵体1和泵盖2形成的封闭的泵腔以及容纳在泵腔内相互啮合的驱动齿轮3和从动齿轮4,所述泵腔被分为吸油腔A和出油腔B,所述从动齿轮轴5为一阶梯轴,大直径端以预定深度压装在泵盖2的从动齿轮支撑孔205中,从动齿轮4位于从动齿轮轴5的小直径端上,从动齿轮4的内孔中设有衬套402,从动齿轮4通过衬套402空套在从动齿轮轴5上,可以绕从动齿轮轴5旋转;从动齿轮轴5的小直径端用于支撑从动齿轮4;从动齿轮轴5大直径端轴肩端面、泵盖2的端面和从动齿轮4的端面之间形成一个环形封闭空腔10,环形封闭空腔10通过油槽207与出油腔B连通,将润滑油引入到环形封闭空腔10对从动齿轮4进行润滑。
所述油槽207的横截面为矩形。
所述从动齿轮轴5大直径端轴肩端面到泵盖2的端面的距离为1.5mm~2.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本实用新型通过结构改进,将从动齿轮轴压装在机油泵盖支撑孔,使从动齿轮绕固定的从动齿轮轴旋转,从而能够有效支撑从动齿轮,保证其合理的径向跳动,避免从动齿轮或从动齿轮轴“卡死”,保证了机油泵运行的可靠性;
2.本实用新型机油泵的从动齿轮上增设了衬套,并采用压力润滑,提高了耐磨性和可靠性;
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设计巧妙,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图1去掉泵盖后的视图。
图3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4为图1的B-B剖视图。
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图D。
图6为本实用新型泵盖的主视图。
图7为现有技术的主视图。
图8为图7的K-K剖视图。
图中序号说明:泵体1、泵盖2、吸油口201、驱动齿轮支撑孔208、油槽207、从动齿轮支撑孔205、驱动齿轮3、从动齿轮4、衬套402、从动齿轮轴5、环形凹槽501、环形空腔10、连接螺栓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参见图1、图2,一种改进结构的汽车发动机机油泵,包括由泵体1和泵盖2形成的封闭的泵腔,泵腔内安装有一对相互啮合的驱动齿轮3和从动齿轮4,将泵腔分为吸油腔A、出油腔B和工作腔。参见图3和图6,从动齿轮轴5为一阶梯轴,大直径端压装在泵盖2的从动齿轮支撑孔205中,且在预定位置沿圆周方向设有环形凹槽501,环形凹槽501连通着泵盖2上的第六油道H和第七油道J,泵体1上的第五油道G与泵盖2上的第六油道H连通,清洁的润滑油从泵体1上的第五油道G进入,依次经过泵盖2上的第六油道H、环形凹槽501、泵盖2上的第七油道J进入驱动齿轮支撑孔208,向驱动齿轮3两端轴颈提供润滑。从动齿轮4的内孔中安装有衬套402,从动齿轮4通过衬套402空套在从动齿轮轴5的小直径端上,可以绕从动齿轮轴5旋转;从动齿轮轴5的小直径端用于支撑从动齿轮4,保证从动齿轮4合理的径向跳动。参见图4和图5,从动齿轮轴5大直径端轴肩端面、泵盖2的端面和从动齿轮4的端面形成一个环形封闭空腔10,从动齿轮轴5大直径端轴肩端面和泵盖2的端面之间的距离为2.0mm,环形封闭空腔10通过油槽207与出油腔B连通,将润滑油引入到环形封闭空腔10对从动齿轮4进行润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390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板翘反直机的小车
- 下一篇:非导电承载材料上的导体轨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