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灯照明装置及投影仪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37814.0 | 申请日: | 2012-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711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倪泽斌;吴杰阳;金建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雅图数字视频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3B21/20 | 分类号: | G03B21/20;G03B21/00;G02B27/09;F21V13/02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7 | 代理人: | 张全文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照明 装置 投影仪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投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灯照明装置及包括该装置的投影仪。
背景技术
目前的数字光处理(DLP)双灯投影照明系统中,多采用光棒进行均光整形,光源发出的光通常经过反射镜等器件耦合进光棒。这种照明系统由于耦合端的空间比较狭小,易发生干涉损耗,光耦合效率较低,另外,由于光棒入口面积的尺寸较小,通常小于入射光斑的大小,使得光线不能够充分进入光棒,因此这种系统的光耦合效率较低,进而影响投影亮度;另外,光棒收光时,需要光线必须聚焦于光棒入口,这样,光源的位置便受到严格的限制,不利于散热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灯照明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照明装置的光能利用率低及不便于散热设计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双灯照明装置,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白光光源,在两个所述白光光源的出光方向设有一色轮,所述色轮包括多对滤光片,每对滤光片均关于所述色轮的中心对称且滤光波段相同,使两个所述白光光源发出的光经过任一对滤光片后输出的光颜色相同,在所述色轮的输出光路上设有一可直接接收任一对滤光片的输出光的均光系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
所述色轮包括可透射红光的第一对滤光片、可透射绿光的第二对滤光片及可透射蓝光的第三对滤光片。
所述第一对滤光片、第二对滤光片及第三对滤光片均分于同一圆面上。
所述均光系统包括两个准直镜组和一个用于将所述两个准直镜组输出的光进行均光处理的复眼镜组,所述两个准直镜组分别位于两个色轮的输出光路上,所述复眼镜组位于所述两个准直镜组的输出光路上。
所述准直镜组包括靠近所述色轮的入射透镜,以及远离所述色轮并用于将出自所述入射透镜的光转换为平行光并向所述复眼镜组输出的出射透镜。
所述复眼镜组包括共轴设置的入射复眼透镜和出射复眼透镜,所述入射复眼透镜和出射复眼透镜均包括多个呈阵列式排布的微透镜单元,所述入射复眼透镜的微透镜单元和所述出射复眼透镜的微透镜单元一一对应。
所述入射复眼透镜和出射复眼透镜设置于一平板透镜的两个相对的表面上。
所述入射复眼透镜和出射复眼透镜与所述平板透镜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投影仪,包括显示装置及为所述显示装置提供照明的照明装置,所述照明装置采用上述的双灯照明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个对称结构的色轮将两个光源发出的光在不同的空间中无叠加的耦合进均光系统,避免了传统结构中两束光在同一狭窄的空间中耦合而产生的干涉损耗,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并且,均光系统不同于传统光棒的入光口较小,其收光能力较强,解决了光线不能完全进入的问题,因此该装置的光能利用率较高,投影亮度较高。另外,经过色轮的光线不必严格聚焦于均光系统的入光口,因此对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的位置不必严格限制,进而有利于该装置的散热设计。并且,该装置仅设置一个色轮即可实现双光路耦合,结构简单且成本较低。进而,使采用该照明装置的投影仪具有较佳的质量和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双灯照明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双灯照明装置实施例的色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双灯照明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双灯照明装置实施例中的复眼镜组的工作原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双灯照明装置实施例中的复眼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灯照明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雅图数字视频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芜湖雅图数字视频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378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