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架线电机车离位器断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35559.6 | 申请日: | 2012-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859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张德明;张启明;张利兵;朱玉林;贾忠;白建军;高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3/00 | 分类号: | B60L3/00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 |
地址: | 030053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架线 机车 离位器 断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车断电保护技术,具体是一种架线电机车离位器断电装置。
背景技术
架线电机车广泛应用于煤矿井下运输。在架线电机车行驶过程中,司机经常会离开电机车进行其它作业,致使电机车在无司机的情况下仍然通电行车,由此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若能发明一种能够在电机车司机离开后自动将电机车断电的装置,则可彻底避免上述安全隐患,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然而目前并无这样一种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目前尚无这样一种能够在电机车司机离开后自动将电机车断电的装置,提供了一种架线电机车离位器断电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架线电机车离位器断电装置,包括直流转换器、红外线探头、光电耦合器、第一继电器、以及第二继电器;其中,直流转换器的正输出端分别连接光电耦合器的正输入端和光电耦合器的正输出端;红外线探头的两输出端分别连接直流转换器的负输出端和光电耦合器的负输入端;第一继电器的线圈两端分别连接直流转换器的负输出端和光电耦合器的负输出端;由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第二继电器的线圈串接而成的串联支路两端分别连接直流转换器的两输出端。
工作时,直流转换器的两输入端连接架线电机车的供电电源(通常为250V直流电源)。架线电机车的供电电源通过直流转换器转换输出低直流电压(通常为24V直流电压),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架线电机车离位器断电装置的工作电压。第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串接于架线电机车的供电主回路中。红外线探头的探测范围覆盖电机车的驾驶室。具体工作过程如下:当电机车的司机就位时,红外线探头探测到司机就位,红外线探头的两输出端接通,光电耦合器导通,第一继电器的线圈得电,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闭合,第二继电器的线圈得电,第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闭合,架线电机车的供电主回路接通,架线电机车的司控器和电动机自动通电,架线电机车正常行驶。当电机车的司机离开电机车进行其它作业时,红外线探头探测到司机离开,红外线探头的两输出端断开,光电耦合器截止,第一继电器的线圈失电,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断开,第二继电器的线圈失电,第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断开,架线电机车的供电主回路断开,架线电机车的司控器和电动机自动断电,架线电机车停止行驶。基于上述过程,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架线电机车离位器断电装置不仅实现了在电机车司机离开后自动将电机车断电,而且实现了在电机车司机就位后自动将电机车通电,由此避免了因电机车在无司机的情况下通电行车造成的安全隐患,彻底解决了目前尚无这样一种能够在电机车司机离开后自动将电机车断电的装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有效解决了目前尚无这样一种能够在电机车司机离开后自动将电机车断电的装置的问题,适用于井下架线电机车的断电保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架线电机车离位器断电装置,包括直流转换器T1、红外线探头M1、光电耦合器U1、第一继电器J1、以及第二继电器J2;其中,直流转换器T1的正输出端分别连接光电耦合器U1的正输入端和光电耦合器U1的正输出端;红外线探头M1的两输出端分别连接直流转换器T1的负输出端和光电耦合器U1的负输入端;第一继电器J1的线圈两端分别连接直流转换器T1的负输出端和光电耦合器U1的负输出端;由第一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第二继电器J2的线圈串接而成的串联支路两端分别连接直流转换器T1的两输出端;
具体实施时,如图1所示,架线电机车的供电主回路包括由司控器S1、电动机MG1、供电主开关K1串接而成的串联支路。第二继电器J2的常开触点串接于供电主开关K1和司控器S1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355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汽车能源管理系统
- 下一篇:研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