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门窗把手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35079.X | 申请日: | 2012-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314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陈名万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名万 |
主分类号: | E05B1/00 | 分类号: | E05B1/00;E05B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瀚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9 | 代理人: | 黄洋;盖军 |
地址: | 528216 广东省佛山市丹***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门窗 把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门窗把手。
背景技术
专利号为200510116365.1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门窗把手,其内部设置有用于稳定手柄位置的稳定装置,类似上述的门窗把手已经有很多,并已经广泛应用于门窗中。但是上述的门窗把手存在一个问题:即其门窗把手的芯轴突出于主体表面,从而与手柄连接,这就使得门窗把手的整体厚度较厚,将该种门窗把手安装在双层窗户时,对双层窗户之间的距离要求比较严格,这就限制了该种门窗把手的适用范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整体厚度较薄的门窗把手,以扩大其适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门窗把手包括:一个可安装于门窗上的主体,所述主体内设有可以与门窗关闭器件啮合并且在两个位置之间移动的操作装置;一个手柄,所述手柄的端部通过转轴与主体连接,且手柄与操作装置连接或啮合,以使操作装置在手柄转动时移动;一个稳定装置,以在两个锁止位置上止动手柄;关键在于所述手柄由主体的侧部开口伸入至主体内。
由于上述门窗把手的手柄由主体的侧部开口伸入至主体内,因此可以使得手柄的高度接近于主体的高度,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门窗把手的整体厚度,从而使得该种门窗把手能够应用于间距较小的双层窗户上。
进一步地,所述手柄的握持部与端部之间具有一个折弯,以使握持部高于端部所在平面。这样能够在握持部与主体底面之间形成一个较大的空间,有利于人们握持手柄。
进一步地,所述手柄在分别位于两个锁止位置时所形成的夹角为90度,且手柄在分别位于两个锁止位置时与主体的侧面的夹角均为45度。这样可以防止人们在转动手柄过程中,手与门窗把手的主体发生干涉,影响操作。
具体来说,所述手柄的端部边缘设有齿轮,所述操作装置由与所述齿轮啮合的齿板及与齿板固定连接的锁舌构成,所述锁舌可以与门窗关闭器件啮合。当手柄转动时,手柄端部的齿轮带动齿板做直线运动,从而带动锁舌移动,实现对门窗关闭器件的操作。
具体来说,所述稳定装置由设置于主体内部凹槽的弹簧,以及由弹簧抵靠于手柄端部所设圆盘边缘的钢珠组成,所述手柄端部的圆盘边缘设有间隔排列的至少两个凹坑,以用于容纳钢珠。当手柄转动至锁止位置时,钢珠被弹簧压入凹坑内,从而实现对手柄的锁止,避免手柄轻易转动;当手柄在外力驱使下转动时,钢珠就会在凹坑的作用下对弹簧形成压迫,进而自凹坑内移出,解除对手柄的锁止。
本实用新型的门窗把手整体厚度较薄,可以应用于间距较小的双层窗户上,因此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门窗把手的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门窗把手的手柄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门窗把手的手柄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门窗把手的操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门窗把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未包括操作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实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门窗把手包括:主体1,主体1的两端设有螺栓孔2以用于将主体1安装于门窗上;主体1内设有可以与门窗关闭器件啮合并且在两个位置之间移动的操作装置;一个手柄3,手柄3的端部通过转轴4与主体1连接;一个稳定装置,以在两个锁止位置上止动手柄3;手柄3由主体1的侧部开口伸入至主体1内,手柄3在分别位于两个锁止位置a、b时所形成的夹角θ为90度,且手柄3在分别位于两个锁止位置a、b时与主体1的侧面的夹角α、β均为45度。
上述稳定装置由设置于主体1内部凹槽11的弹簧5,以及由弹簧5抵靠于手柄3端部所设圆盘31边缘的钢珠6组成,手柄3端部的圆盘31下部边缘设有间隔排列的两个凹坑32,以用于容纳钢珠6。当手柄3转动至锁止位置a或b时,钢珠6被弹簧5压入凹坑32内,从而实现对手柄3的锁止,避免手柄3轻易转动;当手柄3在外力驱使下转动时,钢珠6就会在凹坑32的作用下对弹簧5形成压迫,进而自凹坑32内移出,解除对手柄3的锁止。
手柄3的握持部33与端部34之间具有一个折弯35,以使握持部33高于端部34所在平面。这样能够在握持部33与主体1底面之间形成一个较大的空间,有利于人们握持手柄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名万,未经陈名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3507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