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转接输送线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33802.0 | 申请日: | 2012-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658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潘敏;潘启斯;叶小川;谢宁;龚晶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7/52 | 分类号: | B65G47/5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8 | 代理人: | 胡吉科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接 输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身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接输送线。
背景技术
汽车生产主线由下车体线和总拼线两部分组成,比较常规的布置方式是将下车体线和总拼线放在一条直线上,输送分开进行。因此,车身零件从下车体线到总拼线的输送需要转接输送线。
当前的转接输送线存在设备费用高,故障率高,维护成本高,自动化程度不高等缺点,难以满足现代化的生产需求。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接输送线,可用于车身零件的快速输送,自动化程度高,设备费用低,维护成本低。
一种转接输送线,包括第一转接输送线和第二转接输送线,所述第一转接输送线包括第一转接小车和第一输送轨道,所述第一转接小车通过所述第一输送轨道进行运输;所述第二转接输送线包括第二转接小车和第二输送轨道,所述第二转接小车通过所述第二输送轨道进行运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输送轨道与所述第二输送轨道通过定位销连接,保证了所述第一输送轨道与所述第二输送轨道的直线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转接小车和所述第二转接小车的结构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转接小车包括第一移动导板、第一齿条、第一转接小车到位限位装置移动部分、第一转接小车到位限位装置固定部分、第一电机齿轮传动装置和第一车身定位夹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输送轨道包括第一轨道底座和第一导向轴承装置,所述第一导向轴承装置均匀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轨道底座的两侧;所述第二输送轨道包括第二轨道底座和第二导向轴承装置,所述第二导向轴承装置均匀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轨道底座的两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可用于车身零件的快速输送,自动化程度高,设备费用低,维护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转接输送线的立体图。
图2 为本实用新型转接输送线的主视图。
图3 为本实用新型转接输送线的俯视图。
图4 为本实用新型转接输送线的侧视图。
图5 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输送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第一转接输送线1、第二转接输送线2、第一转接小车11、第一输送轨道12、第一移动导板111、第一齿条112、第一转接小车到位限位装置移动部分113、第一转接小车到位限位装置固定部分114、第一电机齿轮传动装置115、第一车身定位夹具116、第一轨道底座121、第一导向轴承装置122、第二转接小车21、第二输送轨道2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接输送线包括第一转接输送线1和第二转接输送线2,第一转接输送线1包括第一转接小车11和第一输送轨道12,第一转接小车11通过第一输送轨道12进行运输;第二转接输送线2包括第二转接小车21和第二输送轨道22,第二转接小车21通过第二输送轨道22进行运输。第一转接小车11与第二转接小车21的结构相同,但具体工作位置不同。第一输送轨道12与第二输送轨道22通过定位销连接,保证了第一输送轨道12与第二输送轨道22的直线度。
如图5所示,第一转接小车11包括第一移动导板111、第一齿条112、第一转接小车到位限位装置移动部分113、第一转接小车到位限位装置固定部分114、第一电机齿轮传动装置115和第一车身定位夹具116。第一输送轨道12包括第一轨道底座121、第一导向轴承装置122;第一导向轴承装置122均匀间隔设置于第一轨道底座121的两侧,可限制第一移动导板111的跳动或侧向移动,保证了第一移动导板111在同一高度平面直线运动。第一车身定位夹具116和第一转接小车到位限位装置移动部分113安装在第一移动导板111的上方,第一齿条112安装在第一移动导板111的下方,第一电机齿轮传动装置115带动第一齿条112运动,第一移动导板111随着第一齿条112一起运动,第一转接小车到位限位装置固定部分114安装在转接拼台2的台面上,第一转接小车11到位停止运动。
第二输送轨道22包括第二轨道底座(未标示)和第二导向轴承装置(未标示),第二导向轴承装置(未标示)均匀间隔设置于第二轨道底座(未标示)的两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338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