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烟囱余热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25144.0 | 申请日: | 2012-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849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周厚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市意利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J15/06 | 分类号: | F23J15/06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科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1 | 代理人: | 杨连华 |
地址: | 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烟囱 余热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烟囱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烟囱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烟囱是工业中、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设备,烟囱主要是用来排走烟气,改善燃烧条件。烟气的温度比较高,直接由烟囱排出,烟气所散发的热能造成了热量损失,增加了燃料的消耗,影响了燃料的消耗率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
为改善这一状况,中国专利“能利用余热的烟囱”(CN2725725)公开了一种由内烟囱、外烟囱、内烟囱与外烟囱之间的夹缝通道、鼓风机和锅炉组成的烟囱,鼓风机的两端分别连接内烟囱和夹缝通道,利用内烟囱中排出烟囱的热量去加热锅炉所需的新鲜空气,提高热效率,节省能源。但锅炉工作时会间歇的停止抽取新鲜空气,在这间歇期间,夹缝通道内没有空气回流带回热量,热量会随着空气的上升而散发出夹缝通道流失,不能充分利用夹缝通道内的烟气热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停止抽风时可以减缓热空气上升减小热量损失,充分利用烟气热量的烟囱余热回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烟囱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锅炉出烟口相连的烟囱,烟囱外套设有套管,所述的烟囱与套管之间形成进风通道,所述的进风通道与锅炉的进风口相通,所述的进风通道上设有向锅炉内送风的风机,所述的进风通道内设有多个挡风板使进气通道形成多个隔腔。
如上所述的一种烟囱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烟囱的外壁设有外散热片,所述的外散热片为多个,所述的外散热片均布在每个所述的隔腔内。
如上所述的一种烟囱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挡风板包括外挡风板和内挡风板,所述的外挡风板设置在所述的套管的内壁上,所述的内挡风板设置在所述的烟囱的外壁上。
如上所述的一种烟囱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挡风板与所述的内挡风板相对且留有间隙。
如上所述的一种烟囱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挡风板垂直于所述套管的内壁,所述的内挡风板和所述的外散热片均垂直于所述烟囱的外壁。
如上所述的一种烟囱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挡风板高于所述的外散热片。
如上所述的一种烟囱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烟囱高于所述的套管。
如上所述的一种烟囱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烟囱的内壁上设有内散热片,所述的内散热片为多个,均布在烟囱的内壁。
如上所述的一种烟囱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气通道包括沿烟囱外壁走向的热交换通道,所述的热交换通道上连接有与锅炉的进风口相通的送风通道,所述的挡风板设置在热交换通道内,所述的风机设置在所述的送风通道上。
如上所述的一种烟囱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风机包括设置在送风通道内的扇叶和设置在送风通道外的马达。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以下优点:
在进气通道的热交换通道内设有多个挡风板使进气通道形成多个隔腔,当进气通道内没有空气回流时,挡风板大大减缓了进气通道内热空气上升的速度,使得热量能够保存在进气通道内的隔腔内,减少了热量的损失,提高了烟气余热的利用率;烟囱的外壁上的外散热片和烟囱内壁的内散热片吸收了更多的烟气热量并散入进气通道加热新鲜空气,将热量带回到燃烧室内,减少了烟气排出时带走的热量损耗,充分利用了烟气的余热,减少了燃料的消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烟囱余热回收装置,包括与锅炉1出烟口相连的烟囱2,烟囱2外套设有套管3,所述的烟囱2与套管3之间形成进风通道4,该进风通道4与锅炉1的进风口11相通,所述的进风通道4上设有向锅炉1内送风的风机5,风机5启动时,新鲜空气通 过进气通道4由进风口11进入锅炉1内的燃烧室助燃,所述的进风通道4内设有多个挡风板6使进气通道4形成多个隔腔4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市意利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市意利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251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全功能通用主板测试控制器
- 下一篇: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智能PDU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