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接线端子保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20128.2 | 申请日: | 2012-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958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林晓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源光电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502 | 分类号: | H01R13/502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京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2 | 代理人: | 宋连梅 |
地址: | 350007 福建省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线 端子 保护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组合线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接线端子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线束主要是由导线、端子、接插件以及护套等组成,汽车线束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是车辆电器元件工作的桥梁和纽带,整车电器要达到正常、稳定工作,除了各电器元件的自身质量以外,与线束在车辆上的铺设情况也是密切相关的。
接线端子是为了方便导线的连接而应用的,是由铜、锌、铝、铁等金属片构成的,两端都有孔可以插入导线,有螺丝用于紧固或者松开,比如两根导线,有时需要连接,有时又需要断开,这时就可以用端子把它们连接起来,并且可以随时断开,而不必把它们焊接起来或者缠绕在一起,很方便快捷。
现有的金属接线端子都是裸露在外,且比较脆弱,在搬运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勾扯、变形,产生不良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接线端子保护装置,能够将接线端子藏于保护装置内,避免接线端子在搬运的过程中发生勾扯、变形。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接线端子保护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一灯泡式保护套、一保护柄以及一扎条,所述灯泡式保护套固定在保护柄的一端,所述扎条夹设在保护柄的另一端,所述灯泡式保护套的深度大于等于接线端子的长度,所述保护柄靠近扎条的一端设置有一开口,所述开口的大小与扎条的厚度相适应。
进一步地,所述扎条为一弹性扎条,所述扎条上等间距设置有复数突起。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设置有一灯泡式保护套,且保护套的深度大于等于接线端子的长度,能够将接线端子很好藏于其内;另外弹性扎条可以将复数条线束靠近接线端子的部分扎成一束,能够防止接线端子从灯泡式保护套内脱落出来;扎成一圈的扎条的尾端嵌入所述保护柄的开口内,所述扎条上等间距设置的复数突起用于卡在开口外,防止扎紧的扎条松开,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将接线端子藏于保护装置内,避免接线端子在搬运的过程中发生勾扯、变形,大大降低了接线端子的不良率。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与线束的接线端子配合使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种接线端子保护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一灯泡式保护套1、一保护柄2以及一扎条3,所述灯泡式保护套1固定在保护柄2的一端,所述扎条3夹设在保护柄2的另一端,所述灯泡式保护套1的深度大于等于线束的接线端子的长度,所述保护柄2靠近扎条的一端设置有一开口21,所述开口21的大小与扎条3的厚度相适应。
所述扎条3为一弹性扎条3,所述扎条3上等间距设置有复数突起31。
重点参阅图2,所述图2为接线端子保护装置与线束的接线端子配合使用的示意图,将线束的接线端子藏入灯泡式保护套1内,并用弹性扎条3将靠线束的复数电线近接线端子的部分扎成一束,最后将扎成一圈的扎条的尾端嵌入所述保护柄的开口内,利用扎条上突起卡在开口外,防止扎紧的扎条松开。
本实用新型设置有一灯泡式保护套,且保护套的深度大于等于接线端子的长度,能够将接线端子很好藏于其内;另外弹性扎条可以将复数条线束靠近接线端子的部分扎成一束,能够防止接线端子从灯泡式保护套内脱落出来;扎成一圈的扎条的尾端嵌入所述保护柄的开口内,所述扎条上等间距设置的复数突起用于卡在开口外,防止扎紧的扎条松开,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将接线端子藏于保护装置内,避免接线端子在搬运的过程中发生勾扯、变形,大大降低了接线端子的不良率。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源光电装有限公司,未经福建源光电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2012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