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激推挽振荡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15880.8 | 申请日: | 2012-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792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率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3/337 | 分类号: | H02M3/337;H02M3/3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403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激推挽 振荡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激推挽振荡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自激推挽振荡多采用晶体三极管电路方式,此电路存在磁通不平衡的缺点。在上电时易出现正弦振荡,不稳定、不规则,造成电路在上电时输出电压低,输出电压上升过于缓慢,达到额定输出电压经常要几秒至十几秒,从而引起后续电路的不正常工作、单片机不能正常复位、后续电路不工作引发整体功能紊乱,此时磁芯偏离平衡点而趋向饱和,而饱和区的磁芯不能承受电压,当相应的开关管再次导通时,开关管将承受很大的电压和电流,导致开关管损坏。
发明内容
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性的自激推挽振荡电路,以稳定应用于直流变换器中。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以下的技术措施来实现:一种自激推挽振荡电路,包括LC滤波电路(1),RC振荡电路(2),振荡驱动及保护电路(3)和整流滤波电路(4);
所述LC滤波电路(1)具有电感L1和输入滤波电容C1,所述电感L1位于LC滤波电路(1)的输入端,电感L1的一端与电源Vin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与输入滤波电容C1串联,输入滤波电容C1的另一端与电源GND连接;
所述RC振荡电路(2)包括振荡电路R1和振荡电路C2,所述振荡电路R1的一端与电感L1的一端连接,另一端同振荡电路C2连接,并与振荡驱动及保护电路(3)中的反馈变压器T1-2主饶组中间抽头连接;
振荡驱动及保护电路(3)中场效应管为N型MOSFET场效应管。
所述振荡驱动及保护电路(3)包括反馈变压器T1-2,原级变压器T1-1,驱动电阻R2,驱动电阻R3,晶体管Q1和晶体管Q2,所述反馈变压器T1-2饶组两端分别于驱动电阻R2和R3的一端连接,驱动电阻R2和R3的另一端分别与晶体管Q1和晶体管Q2的栅极连接,原级变压器T1-1绕组两端分别与Q1的漏极,Q2的源极连接,Q1的源极和Q2的漏极与电源GND连接,保护电路C3两端分别接于Q1,Q2的漏极之间。
所述电感L1中采用的电感为DIP工字磁芯DR4*6、DR6*8或SMD贴片CD32、CD43、CD54、SM104、和SM107电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电路采用MOSFET场效应管后,可以大大减少变压器的磁通不平衡问题。首先,MOSFET场效应管没有存储时间,在交替的半周期内,对于相等的栅极导通次数,漏极电压导通次数总是相等。因此在交替的半周期中施加到变压器上的伏秒数相等。第二,对于MOSFET场效应管,Rds(on)的正温度系数形成的负反馈阻止了磁通不平衡问题的产生。通过场效应管Rds(on)导通压降增加及减少原理,使绕组上的电压上升及下降,提高及降低伏秒数,从而使磁芯向磁化曲线的中心复位,达到磁通平衡的目的。从而达到电路正常正常工作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图2为LC滤波电路的示意图;
图3为RC振荡电路的示意图;
图4为振荡驱动及保护电路的示意图;
图5为整流滤波电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5所示,一种自激推挽振荡电路,包括LC滤波电路(1),RC振荡电路(2),振荡驱动及保护电路(3)和整流滤波电路(4);
所述LC滤波电路(1)具有电感L1和输入滤波电容C1,所述电感L1位于LC滤波电路(1)的输入端,电感L1的一端与电源Vin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与输入滤波电容C1串联,输入滤波电容C1的另一端与电源GND连接;
所述RC振荡电路(2)包括振荡电路R1和振荡电路C2,所述振荡电路R1的一端与电感L1的一端连接,另一端同振荡电路C2连接,并与振荡驱动及保护电路(3)中的反馈变压器T1-2主饶组中间抽头连接;
振荡驱动及保护电路(3)中场效应管为N型MOSFET场效应管。
所述振荡驱动及保护电路(3)包括反馈变压器T1-2,原级变压器T1-1,驱动电阻R2,驱动电阻R3,晶体管Q1和晶体管Q2,所述反馈变压器T1-2饶组两端分别于驱动电阻R2和R3的一端连接,驱动电阻R2和R3的另一端分别与晶体管Q1和晶体管Q2的栅极连接,原级变压器T1-1绕组两端分别与Q1的漏极,Q2的源极连接,Q1的源极和Q2的漏极与电源GND连接,保护电路C3两端分别接于Q1,Q2的漏极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率电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率电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158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