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折叠式汽车遮阳篷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15339.7 | 申请日: | 2012-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896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甘屹;陈琦君;张雪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H6/04 | 分类号: | E04H6/04;E04H15/48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04 | 代理人: | 郁旦蓉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折叠式 汽车 遮阳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遮阳篷,具体涉及折叠式汽车遮阳篷。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便捷人们的同时,人们对舒适性的要求也不断增多。由于目前的城市寸土寸金,因此室内的车库资源就变得特别紧张,致使很多人只能将汽车停在户外,特别在炎热的夏日,如果汽车停放在没有任何遮阳设施的露天的环境时,经过太阳照射一段时间后,热量传至车内并不断积蓄,最终车内的温度将大大超过室外环境温度,当人们进入车内,会感到非常闷热难受,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打开车窗通风或开启空调,这样仍需较长时间来降温,并且开启空调需消耗大量的能源,违背环保宗旨;另一方面,强烈的阳光对汽车进行曝晒,将缩短汽车漆面、各种塑料部件及轮胎等橡胶部件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式汽车遮阳篷,以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
本实用新型主要针对汽车遮阳,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装拆方便,占用空间小的折叠式汽车遮阳篷。采用汽车遮阳篷,可有效阻挡作用区内的光线不进入到车内,从而降低车内高温灼热的作用,避免了真皮座椅和仪表板被紫外线所伤害。
目前市场上汽车遮阳篷,存在结构较复杂、不易折叠、携带不便等缺点。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折叠式易用汽车遮阳篷,根据车体的大小及高度,可调节升降支撑杆,搭建出适用车型的帐篷骨架,配合遮阳膜来实现对车体的全覆盖,从而达到有效隔热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折叠式汽车遮阳篷,包括:
折叠连续部分,其上设置篷布,具有:中部悬臂梁机构、端部悬臂梁机构、前后部悬臂梁机构,
其中,所述中部悬臂梁机构的两侧设置所述端部悬臂梁机构,所述中部悬臂梁机构的两侧设置所述端部悬臂梁机构之间采用中部连接杆和中部接合器进行连接,
所述端部悬臂梁机构的外侧设置所述前后部悬臂梁机构,所述端部悬臂梁机构的外侧设置所述前后部悬臂梁机构之间采用连接杆和端部接合器连接;以及
升降支撑部分,具有:侧向支撑杆,升降限位杆高度固定器,升降支撑杆,
其中,所述升降支撑杆上端通过所述中部接合器与所述折叠连续部分的所述中部悬臂梁机构连接,所述升降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升降限位杆的上端连接,所述升降限位杆的下端设置于地面,
所述升降限位杆外套高度固定器,所述侧向支撑杆一端连接于端部接合器,所述侧向支撑杆的另一端与高度固定器连接。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汽车遮阳篷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
所述高度固定器上设置限位孔,所述侧向支撑杆一端连接于端部接合器,另一端安插于高度固定器的限位孔内。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汽车遮阳篷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
所述升降限位杆嵌套于护脚。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汽车遮阳篷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
所述中部悬臂梁机构,由两根悬臂骨架通过悬臂接合器和销钉连接成,两根所述悬臂骨架的端部与中部接合器和销钉连接。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汽车遮阳篷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
所述端部悬臂梁机构,由两根悬臂骨架通过悬臂接合器和销钉连接成,两根所述悬臂骨架的端部与端部接合器和销钉连接。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汽车遮阳篷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
所述前后部悬臂梁机构,由两根悬臂骨架通过悬臂接合器和销钉连接成,两根所述悬臂骨架的端部与前后接合器和销钉连接。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汽车遮阳篷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
所述前后部悬臂梁机构下方设置前后支撑杆,所述前后支撑杆通过前后接合器与两根所述悬臂骨架的端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式汽车遮阳帐篷,占用空间小,可折叠伸缩,方便携带,遮阳膜能完全遮盖汽车,起到隔热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升降支撑杆分解图。
图3为中部悬臂梁机构分解图。
图4为端部悬臂梁机构分解图。
图5为前后部悬臂梁机构分解图。
图6为构件连接形式。
图7a为遮阳篷开合动作。
图7b为遮阳篷开合动作。
图7c为遮阳篷开合动作。
附图标记:
100-中部悬臂梁机构,200-端部悬臂梁机构,300-前后部悬臂梁机构,400-升降支撑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153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