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内饰顶盖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11366.7 | 申请日: | 2012-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058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王艳霞;张义;解卫东;刘新义;周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12 | 分类号: | B32B27/12;B32B17/02;B32B27/08;B60R13/02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 13113 | 代理人: | 张红卫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顶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车厢环境装饰顶盖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内饰顶盖。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产量和档次地不断提升,汽车制作厂商除了考虑汽车的舒适度与功能性外,健康与环保的车厢环境装饰设计已被越来越多的汽车制作厂商所重视。然而现有的汽车结构中,新车内装饰材料中含有大量有毒的气体如苯、甲醛、丙酮等,这会使人产生胸闷、头晕、乏力等中毒症状,这不仅使车内空气质量下降更严重的将会危害驾乘人员的身体健康。为解决此问题,现有技术中的功能面料一般采用竹炭纤维,但是竹炭纤维只具有单纯的吸附作用,不能最大程度的改善车内空气质量,因此存在一些弊端。
中国发明专利CN101349006B公开了一种纳米负离子汽车内饰面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在去离子水中加入纳米负离子粉末,经过高速搅拌,在40~50℃下加入分散剂聚丙烯酸钠和硅烷偶联剂,经搅拌、超声分散处理后,得到纳米负离子整理剂,在将该纳米负离子整理剂稀释后,采用浸轧烘工艺,制得所述后整理纳米负离子汽车内饰面料;本发明得到的纳米负离子面料不但具有优异的抗振稳定性、耐摩擦性,还能释放高浓度的空气负离子,非常适用于汽车内饰领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具有可释放大量负离子功能的汽车内饰顶盖,可最大程度的改善车内的空气质量,保障驾乘人员的身体健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饰顶盖,包括顶盖基材、铺覆在顶盖基材上的针织面料,所述的针织面料具有与顶盖基材贴合的、经纳米整理剂处理的可释放大量负离子的PET材料层。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针织面料还包括铺覆在PET材料层上的PU泡棉层。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PU泡棉层上铺覆有无纺布层。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所述的顶盖基材由首端无纺布层、第一玻纤层、第一聚氨酯湿固化胶层、聚氨酯泡沫板、第二聚氨酯湿固化胶层、第二玻纤层和末端无纺布层顺次层叠组成。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PET材料层与末端无纺布层贴合。
采用如上技术方案,由于采用了经纳米整理剂进行表面处理的PET材料层,从而实现经PET材料层振动或PET材料层与末端无纺布摩擦而释放大量的负离子,负离子和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反应、吸附,从而更有效的改善车内空气质量,增强汽车环保功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基材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针织面料结构示意图;
图中:
1、顶盖基材;2、针织面料;3、PET材料层;4、 PU泡棉层;5、无纺布层;6、首端无纺布层;7、第一玻纤层;8、第一聚氨酯湿固化胶层;9、聚氨酯泡沫板;10、第二聚氨酯湿固化胶层;11、第二玻纤层;12、末端无纺布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涉及的汽车内饰顶盖,如图1所示,其包括顶盖基材1与针织面料2的双层结构,其中顶盖基材1铺覆在针织面料2上。为了节约模具成本,保证成品厚度均匀,采用热压成型的方式将顶盖基材1与针织面料2压合。
顶盖基材1如图2所示,其由首端无纺布层6、第一玻纤层7、第一聚氨酯湿固化胶层8、聚氨酯泡沫板9、第二聚氨酯湿固化胶层10、第二玻纤层11和末端无纺布层12顺次层叠组成。
针织面料2如图3所示,其由PET材料层3、PU泡棉层4和无纺布层5顺次层叠组成,其中针织面料2中的PET材料层3与顶盖基材1中的末端无纺布层12贴合。为了保证针织面料2具有优异的抗振稳定性和耐磨性,并能释放大量高浓度的负离子,针织面料2中添加了经纳米整理剂处理的可释放大量负离子的PET材料层3,通过整理剂处理的PET材料层3在长期振动、颠簸、摩擦等受激励条件下能促进周围空气发生电离,从而产生空气负离子,并且维持一定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因而具有清洁空气、消除有害气体、抗菌抑菌等功能,从而最大程度的改善车内的空气质量,保障驾乘人员的身体健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1136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