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02459.3 | 申请日: | 2012-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243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张加勋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B62D25/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凯达知识产权事务所 44256 | 代理人: | 刘大弯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后侧围环式 加强 组件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及汽车。
背景技术
传统的SUV(Sport Utility Vehicle)和CUV(Car-Based Utility Vehicle)白车身后部通常采用双环绕支撑结构,具体为:从减振器支座经C柱到C柱处的顶盖横梁,再经过另一侧的C柱到另一侧的减振器支座,由此形成所述双环绕支撑结构。减振器是白车身的振动主要来源,振动通过C柱及C柱处的顶盖横梁传递到另外一侧。发明人研究发现,为了满足后三角窗大小和进出方便等条件,在现有车型的设计过程中,所述后顶盖横梁处的空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其布置的C柱及C柱处的顶盖后横梁设置得很细小,因而不能很好的传递振动,使乘员的舒适感减少,同时车身的扭转刚度较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C柱及C柱处的顶盖后横梁设置细小,不能很好传递振动,导致乘员舒适感减少,同时车身扭转刚度较差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包括左后侧围内板、右后侧围内板、左后侧围加强板、右后侧围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内板和顶盖后横梁加强板,所述左后侧围内板、顶盖后横梁内板和右后侧围内板顺序焊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顺序焊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与左后侧围内板焊接形成第一腔体,右后侧围加强板与右后侧围内板焊接形成第二腔体,顶盖后横梁内板和顶盖后横梁加强板焊接形成第三腔体。
进一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的横截面呈几字形结构。
进一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均设有用于与车体后轮罩外板焊接的第一焊接边,以及用于与车体后轮罩外板和后减振器支座焊接的第二焊接边。
进一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设有与后三角窗区域焊接的第三焊接边。
进一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还设有规避三角窗区域的凹陷部。
进一步,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和顶盖后横梁加强板焊接形成三角形的第三腔体。
进一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与顶盖后横梁加强板的接头处通过弧线光滑过渡。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前述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所述加强板组件的后侧围加强板与汽车车体的后轮罩外板和后减振器支座焊接,所述后侧围内板与汽车车体的后轮罩外板和后减振器支座焊接。
进一步,所述汽车车体的顶盖与顶盖后横梁加强板之间通过减震胶连接形成第四腔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和汽车中,充分利用后顶盖横梁处的空间,将C柱及C柱处的顶盖后横梁设置得很粗大,将减振器处的加强板直接连接到顶盖后横梁,即顺序焊接了左后侧围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梁架结构来支撑左右后轮罩。当车身后部发生扭转工况时,振动从一侧减振器安装板传递给左后侧围加强板,左后侧围加强板传递给顶盖后横梁加强板,继而传递到右侧围加强板,能够很好的传递振动,使乘员的舒适感提高,增加了车身的扭转刚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中左后侧围内板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中左后侧围加强板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中顶盖后横梁内板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中顶盖后横梁加强板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中右后侧围内板和加强板焊接后的剖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中顶盖后横梁内板和加强板焊接后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0245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复合型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下一篇:一种停车信号臂动力输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