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活性污泥床反应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01973.5 | 申请日: | 2012-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298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徐国夫;祁华宝;宋国粱 | 申请(专利权)人: | 绍兴深水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12 | 分类号: | C02F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2071 浙江省绍兴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性污泥 反应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活性污泥床反应处理装置,属废水处理设备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活性污泥法是利用活性污泥去除废水中有机物的处理工艺过程,处理系统包括水系统、泥系统和气系统,主要设备为曝气池和二次沉淀池。需处理的废水和从二次沉淀池回流的活性污泥同时进入曝气池,沿曝气池长度方向打入空气,使废水和活性污泥充分混合接触并得到溶解氧,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创造良好条件,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不断地被微生物吸附、分解,污水得到净化。混合液流入二次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净化后废水向外排放,部分活性污泥回流至曝气池,剩余污泥从系统中排出。一般情况下,这种活性污泥法在敞开式的构筑物或装置内进行,存在着设施投资高,用地面积大,操作不方便,氧的利用率低,水力停留时间长,运行费用高,处理效果一般。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活性污泥床反应处理装置,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活性污泥床反应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安全压力阀、环形溢流槽、出水管、出水阀、尾气释放管、尾气释放阀、装置本体、进水管、进水阀、泵出水阀、废水流量计、废水提升泵、布水管、微孔曝气管、气室观察窗、三相分离器、泥水界面计、泥水界面观察窗、溶解氧测定仪、污泥观察窗、回流管、回流阀、泵出泥阀、回流流量计、污泥回流泵、污泥管、控制阀、排污管、排污阀、气泵、气体流量计、空气管、空气调节阀、压力表。
所述的活性污泥床反应处理装置,所述装置本体内的底部设有进水管、污泥回流管、布水管和微孔曝气管,所述进水管与污泥回流管相互由外向内的平行对接与布水管的立管垂直连接,所述进水管上依次连接进水阀、废水流量计、泵出水阀及废水提升泵,所述回流管上依次连接回流阀、回流流量计、泵出泥阀及污泥回流泵出口,所述布水管之下方设有微孔曝气管,所述微孔曝气管与外部的空气管垂直连接,所述空气管上依次连接空气调节阀、气体流量计及气泵,所述装置本体的底部外接排污管并置排污阀,所述排污管与污泥管垂直连接,所述污泥管上依次连接控制阀及污泥回流泵进口,所述进水管和污泥回流管之上方设有溶解氧测定仪,所述溶解氧测定仪之下方的装置本体外壁设有污泥观察窗,之上方的装置本体外壁设有泥水界面观察窗;所述装置本体内的中部设有泥水界面计,所述泥水界面计之上方设有三相分离器、且三相分离器界面的装置本体外壁设有尾气释放管并置尾气释放阀,所述三相分离器之上方设有环形溢流槽与装置本体内壁连成一体,所述环形溢流槽与外部出水管连接并置出水阀,所述三相分离器界面的装置本体外壁设有气室观察窗,所述装置本体的顶部设有安全压力阀和压力表。
所述的活性污泥床反应处理装置,所述溶解氧测定仪和泥水界面计置于装置本体内的同一轴线上;所述三相分离器的倾角为45°~60°;所述气室观察窗、泥水界面观察窗和污泥观察窗设于装置本体外壁的同一侧。
所述的活性污泥床反应处理装置,所述装置本体可用立式圆形以碳钢或不锈钢板焊制,可采用单个或多个单体组合并联建设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活性污泥床反应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图1:1-安全压力阀、2-环形溢流槽、3-出水管、3-1出水阀、4-尾气释放管、4-1尾气释放阀、5-装置本体、6-进水管、6-1进水阀、6-1泵出水阀、7-废水流量计、8-废水提升泵、9-布水管、10-微孔曝气管、11-气室观察窗、12-三相分离器、13-泥水界面计、14-泥水界面观察窗、15-溶解氧测定仪、16-污泥观察窗、17-回流管、17-1回流阀、17-2泵出泥阀、18-回流流量计、19-污泥回流泵、20-污泥管、20-1控制阀、21-排污管、21-1排污阀、22-气泵、23-气体流量计、24-空气管、24-1空气调节阀、25-压力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详述本实用新型实施效果,将活性污泥床反应处理装置作如下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绍兴深水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未经绍兴深水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019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负荷信息交互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移动终端及为移动终端提供电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