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脚踏式垃圾桶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97921.5 | 申请日: | 2012-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574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9 |
发明(设计)人: | 李进;朱逸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进;朱逸舟 |
主分类号: | B65D43/26 | 分类号: | B65D43/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600 上海市松***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脚踏 垃圾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垃圾桶,特别是涉及一种脚踏式垃圾桶。
背景技术
现有的脚踏式垃圾桶,是众多多功能式垃圾桶中的一种,因为其外形的盖式加脚踩式而在市场拥有广泛的市场并深得广大居家人民的喜爱。但目前的脚踏式垃圾桶存在以下缺点:(1)一种传统脚踏式垃圾桶通过脚踏桶盖打开后,脚不能离开踏板,否则,盖板马上下落,盖板通过脚踩后,不能完成完全开启,并实现停留。导致使用者倾倒垃圾不方便,脚不能离开踏板,可能导致将垃圾倒在衣裤上,同时比较费力。(2)另一种传统脚踏式垃圾桶,通过脚踩后,桶盖能够翻过90度,并能够停留,但很不稳定,并且踏板不能复位,要使桶盖闭合需要通过手拨动来实现桶盖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脚能离开踏板、踏板能复位的脚踏式垃圾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脚踏式垃圾桶,包括桶体、设于桶体底部的脚踏机构、与桶体顶部铰接的桶盖和一端与脚踏机构的一端铰接的连接杆,所述桶盖的边沿设有与所述桶体顶部铰接的铰接部,在铰接部上设有圆弧形的滑槽,滑槽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定位点和第二定位点,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设有卡位件,该卡位件设于所述滑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脚踏机构包括脚踏板、铰接支点和踏板连杆,所述脚踏板设于所述踏板连杆的一端,所述踏板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的底端铰接,所述铰接支点设于所述踏板连杆的中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踏板连杆上还设有一复位器,该复位器位于所述支点的远离所述踏板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桶体的外底表面设有容纳所述踏板连杆的通槽,所述铰接支点连接于所述通槽的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实现了脚一踩将桶盖翻过90度,并实现平稳停留,同时脚踏板恢复到原位,再脚一踩,桶盖很流畅的盖上,从桶盖打开到闭合整个过程不用手操作,使用者不必在丢放垃圾时一直踩住脚踏板;
(2)在作用于桶盖翻转的板件上设计有圆弧形的滑槽,并在滑槽的两端设计有两个定位点。桶盖在闭合状态下,下方的卡位件正好停留在离桶体近的第一定位点上,当脚踩时,正好把桶盖顶起,并翻过90度,这是卡位件顺势下落至下面的第二定位点上,同时将盖板拉住停留,脚踏板复位;
(3)桶盖打开超过90度后,第二定位点的位置正好在桶体和桶盖铰链轴的外侧,当再脚踩时,正好将桶盖闭合上;
(4)为了让脚踏板很流畅的复位,在踏板连杆上安装了具有伸缩的复位器,当脚踩脚踏板时,使复位器受到挤压,形成向外张力,便于脚踩脚踏板复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桶盖关闭状态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桶盖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脚踏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俯视图;
图8为图6的侧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桶体,101-通槽,2-脚踏机构,201-脚踏板,202-铰接支点,203-踏板连杆,204-复位器,3-桶盖,4-连接杆,5-滑槽,5a-第一定位点,5b-第二定位点,6-卡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到图9所示,一种脚踏式垃圾桶,包括桶体1、设于桶体1底部的脚踏机构2、与桶体1顶部铰接的桶盖3和一端与脚踏机构2的一端铰接的连接杆4,所述桶盖3的边沿设有与所述桶体1顶部铰接的铰接部,在铰接部上设有圆弧形的滑槽5,滑槽5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定位点5a和第二定位点5b,所述连接杆4的另一端设有卡位件6,该卡位件6设于所述滑槽5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脚踏机构2包括脚踏板201、铰接支点202和踏板连杆203,所述脚踏板201设于所述踏板连杆203的一端,所述踏板连杆203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4的底端铰接,所述铰接支点202设于所述踏板连杆203的中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踏板连杆203上还设有一复位器204,该复位器204位于所述支点的远离所述踏板的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进;朱逸舟,未经李进;朱逸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979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弧焊地线连接的结构
- 下一篇:一种广口密封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