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止液输液器的滴壶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97034.8 | 申请日: | 2012-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243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邹绍俊;邹小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宝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5/14 | 分类号: | A61M5/14;A61M5/165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吴泽群 |
地址: | 20190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输液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液器的滴壶机构,具体为一种自动止液输液器的滴壶机构,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输液器是医院常用的医疗器械之一,主要用于重力式静脉输液。一般是由静脉针、护帽、输液软管、药液过滤器、流速调节器、滴壶组件、瓶塞穿刺器、进气管空气过滤器连接组成。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瓶内液体顺着输液软管流入滴壶,当滴壶水柱压力大于静脉压时,瓶内的液体顺着软管流入经脉。
滴壶机构一般由上下两部分腔室组成,中间以止挡格栅隔开,滴壶上部分的顶端为输液接口,通过输液软管、瓶塞穿刺器与输液瓶连通;滴壶下部分腔体的底部也设置有输液接口,通过输液软管、经脉针与人体的经脉连通。这种滴壶机构存在一些缺陷:1、传统的滴壶滴重不够,导致滴液较慢,不易调节;2、一般在长时间的输液过程中,可能会无人值守状态,当药液快滴完时,输液装置中的气压较低,可能导致药液自重小于静脉血管压力时,血液回流的事故。3、由于传统的下部分腔体的输液接口在滴壶内要高于滴壶底部,因此药液在滴壶内有残留,不能排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自动止液输液器的滴壶机构,以解决现有滴壶的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自动止液输液器的滴壶机构,包括滴壶主体,所述的滴壶主体包括上、下腔体两部分,上、下腔体中间由隔板隔开,隔板的中间设置有连通管贯穿上腔体与下腔体;滴壶的上腔体顶部设置有滴液通管连通滴壶与输液软管,下腔体的底部设置有排气导液管连通滴壶与输液软管;所述的上腔体内设置一柱状浮标,浮标与排气导液通管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隔膜,隔膜的直径大于连通管的直径。
为了解决滴壶的滴重不足,药液下滴速度慢的问题,在滴壶的下腔体侧壁上设置有一带空气膜的空气过滤器。
为了保证空气膜的卫生,还在空气过滤器上配置有安全盖,使用时打开。
所述的排气导液管在滴壶内的部分侧壁上设置有若干竖直均匀排列的细缝为进液口;所述的进液口的下端与滴壶底部的内壁平齐。
所述的滴壶上、下腔体之间通过黏胶粘接。
所述的浮标的外壁为齿状结构,以便于药液通过。
通过本实用新型设置而成的输液器滴壶组件,结构精巧,可以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自动止液,有效防止回血的事故发生。并且空气过滤器的设置,既可以解决滴壶中药液滴重问题,又可以防止空气中的微尘进入滴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滴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隔板和浮标部分为剖视结构);
图中:1、上腔体 2、下腔体 3、滴液连通管 4、排气导液管 5、空气过滤器 6、浮标 7、隔膜 8、隔板 9、连通管 10、进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
如图1所示的一种自动止液输液器的滴壶机构,包括滴壶主体,所述的滴壶主体包括上腔体1和下腔体2两部分,上腔体1和下腔体2中间由隔板8隔开,隔板8的中间设置有连通管9贯穿上腔体1与下腔体2;滴壶的上腔体1顶部设置有滴液通管3连通滴壶与输液软管,下腔体2的底部设置有排气导液管4连通滴壶与输液软管;所述的上腔体1内设置一柱状浮标6,浮标6与连通管9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隔膜7,隔膜7的直径大于连通管9的直径。
为了解决滴壶的滴重不足,药液下滴速度慢的问题,在滴壶的下腔体2的侧壁上设置有一带空气膜的空气过滤器5。
为了保证空气膜的卫生,还在空气过滤器5上配置有安全盖,使用时打开。
所述的排气导液管4在滴壶内的部分侧壁上设置有若干竖直均匀排列的细缝为进液口10;所述的进液口10的下端与滴壶底部的内壁平齐。
所述的滴壶上腔体1和下腔体2之间通过黏胶粘接。
所述的浮标6的外壁为齿状结构,以便于药液通过。
当开始输液时,药液在上腔体1的液平面上升,直至浮标6处,浮标6开始在浮力的作用下上浮;当液平面继续上升高于上腔体1内的连通管9的高度时,浮标6完全打开,药液通过连通管9进入下腔体2。
下腔体2在滴液过程中,药液通过进液口10进入输液软管。
当输液至药液不足时,上腔体1中的药液液平面不足以将浮标6浮起;浮标6的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浮标6将覆盖于上腔体1内的连通管9上,隔膜与连通管9的管口紧密想贴合。平衡了大气压,防止静脉中的血液回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宝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宝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970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