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疲劳性能测试试样载荷加载中心距的测量工具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292137.5 | 申请日: | 2012-06-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199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 发明(设计)人: | 胡家杰;王大为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B5/02 | 分类号: | G01B5/02;G01N3/02 |
| 代理公司: | 成飞(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51121 | 代理人: | 安玮 |
| 地址: |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疲劳 性能 测试 试样 载荷 加载 中心 测量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疲劳性能测试试样载荷加载中心距的测量工具,尤其涉及一种金属材料断裂韧性测试的试样载荷加载中心距的测量工具。
背景技术
在金属材料的常规疲劳性能测试如断裂韧性测试中,使用的试样做成块状,试样上开有与销轴配合的销孔,测试载荷由销轴经销孔施加于试样之上,销孔的中心至试样边缘的距离是载荷加载中心距,载荷加载中心距是计算应力强度因子值的重要参数,由于载荷加载中心距在计算过程中被反复迭代,因此载荷加载中心距的测量精度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大;现在载荷加载中心距是用游标卡尺进行间接测量计算后得到的,具体的测量方法是:首先测量销孔的直径,推算出的半径值加上销孔边缘到试样边缘的距离的测量值,得到载荷加载中心距,这种测量方法,由于游标卡尺测点不一定准确,要靠操作者的经验,存在较大测量误差,另外由于间接测量,存在累积误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测点准确且能直接测量疲劳性能测试试样载荷加载中心距的测量工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疲劳性能测试试样载荷加载中心距的测量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垂直固定于底板平面的定位柱、套装在所述的定位柱上的多棱锥和放置在底板上能相对底板移动的指示挡板,所述的底板的表面至少一个边缘制有标示长度的刻度线,所述的刻度线的起始线与所述的定位柱的中心线重合。
所述的多棱锥是四棱锥、五棱锥或六棱锥。
所述的多棱锥与定位柱的配合精度等于或高于H7/g6。
所述的指示挡板上装有容栅传感器和能将所述的容栅传感器传递的测量值直接显示的数显屏幕。
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积极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疲劳性能测试试样载荷加载中心距的测量工具,测量前先将开有销孔的试样放在底板上且所述的销孔套在定位柱上,然后将所述的多棱锥套装到定位柱上,直到多棱锥与所述的销孔可靠内接,此时销孔中心与定位柱的中心重合,最后用指示挡板一边挡靠在需测量的试样边缘时,指示挡板的边线停在底板刻度线上的位置就是载荷加载中心距,因此,用本测量工具可以直接测量出销孔的中心至试样边缘的距离。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疲劳性能测试试样载荷加载中心距的测量工具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附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疲劳性能测试试样载荷加载中心距的测量工具的多棱锥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疲劳性能测试试样载荷加载中心距的测量工具的使用示意图。
图5是疲劳性能测试试样载荷加载中心距的原测量方法示意图。
图中:1.底板,2.定位柱,3. 刻度线,4.多棱锥,5.指示挡板,6.试样。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疲劳性能测试试样载荷加载中心距的测量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垂直固定于底板1平面的定位柱2、套装在所述的定位柱2上的多棱锥4和放置在底板1上能相对底板移动的指示挡板5,所述的底板1的表面至少一个边缘制有标示长度的刻度线3,所述的刻度线3的起始线与所述的定位柱2的中心线重合。
所述的多棱锥4是四棱锥、五棱锥或六棱锥。
所述的多棱锥4与定位柱2的配合精度等于或高于H7/g6。
在一个最佳实施例中,所述的指示挡板5上装有容栅传感器和能将所述的容栅传感器传递的测量值直接显示的数显屏幕。
图5是疲劳性能测试试样载荷加载中心距的原测量方法示意图。原载荷加载中心距是用游标卡尺进行间接测量计算后得到的,具体的测量方法是:首先测量试样6上的销孔的直径D1,推算出销孔的半径值加上销孔边缘到试样6边缘的距离的测量值D2,得到载荷加载中心距W值,这种测量方法,由于游标卡尺测点不一定准确,要靠操作者的经验,存在较大测量误差,另外由于间接测量,存在累积误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9213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