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底盘电气接线盒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86809.1 | 申请日: | 2012-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167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张异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泛华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3/08 | 分类号: | H02G3/08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51213 | 代理人: | 刘兴亮 |
地址: | 625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底盘 电气 接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应用于汽车接线盒领域,主要涉及一种安装于汽车底盘部位,产品使用环境有特殊要求的接线盒。
背景技术
汽车接线盒按安装位置来分,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驾驶舱接线盒,接线盒安装于驾驶室仪表台内;一类是发动机舱接线盒,接线盒安装于发动机舱内。两类接线盒使用环境有较大区别,主要表现在温湿度、颠簸程度等差异上。
近年来,由于实际工程项目需要,重卡商用车需求大增;同时也使重卡商用车使用环境变得复杂多样。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汽车重卡行业设计及制造技术提升,为了弥补重卡商用车柴油发动机在低温恶厉环境下的缺陷,各大主机厂在整车电路设计时都增加了额外电气接线盒模块来改善这一情况,为了达到性能和成本上一种平衡,此接线盒模块一般需要就近(发动机)安装于汽车底盘。注:以下我们简称这种安装于汽车底盘的电气接线盒模块为底盘电气接线盒。
底盘电气接线盒因安装位置在汽车底盘,不属于上述两类接线盒范畴。相比驾驶舱和发动机舱接线盒,底盘电气接线盒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水汽、灰尘等污染物浓度远远大于其他两类接线盒;温度变化也较其他两类接线盒复杂多样;另外还存在许多难以预知情况,因此要求达到更高的防振性、防护性和抗冲击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底盘电气接线盒的特殊使用环境,所提出的一种能够满足底盘电气接线盒特殊防振性、防护性及抗冲击性等要求的解决方案。
考虑到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底盘电气接线盒,包括上壳体、主壳体及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口部边缘设计有第一U形凹槽,所述第一U形凹槽内设置有第一密封条,所述主壳体上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U形凹槽配合的第一凸边;所述主壳体下部设置有第二U形凹槽,所述第二U形凹槽内设置有第二密封条,所述下壳体上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U形凹槽配合的第二凸边。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密封条为发泡橡胶密封条。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密封条为发泡橡胶密封条。
作为优选,所述下壳体与主壳体的连接处上设置有进线口,所述进线口处设置有橡胶密封件。
作为优选,所述主壳体的对立两侧上各设置有一个金属安装支架。
作为优选,所述每金属安装支架上设置有减振橡胶垫。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是:
作为优选,所述减振橡胶垫粘附于金属安装支架上。
作为优选,所述减振橡胶垫的邵氏硬度为75。
作为优选,所述上壳体、主壳体和下壳体各为一体式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上壳体、主壳体和下壳体都为玻纤增强阻燃改性尼龙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之一是:
本实用新型的底盘电气接线盒具有结构紧凑,上、下壳体拆卸容易,方便维护;塑料件结构简单,成型容易;密封材料物理性能稳定,防尘防水性能可靠稳定;减振橡胶垫与产品主体连接简单,实现方式高度简化,性能可靠,制造容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文件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对本申请文件中一些实施例的参考,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得到其它的附图。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底盘电气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底盘电气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底盘电气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所示一种底盘电气接线盒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壳体1、主壳体3及下壳体6,所述上壳体1口部边缘设计有第一U形凹槽,所述第一U形凹槽内设置有第一密封条,所述主壳体上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U形凹槽配合的第一凸边;所述主壳体下部设置有第二U形凹槽,所述第二U形凹槽内设置有第二密封条8,所述下壳体上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U形凹槽配合的第二凸边。通过本实施例的U形凹槽与凸边的配合,共同起到屏蔽灰尘、水汽等作用。两个接合处,U形凹槽开口皆朝向下方,这样能有效防止水流的积聚和浸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泛华电器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川泛华电器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868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油缸双抽芯联动机构
- 下一篇:盆盘互换两用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