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统包铠装用金属丝屏蔽中压电力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85544.3 | 申请日: | 2012-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328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鲍继聪;胡少中;马军;张仲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亨通电力电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9/02 | 分类号: | H01B9/02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赵艳 |
地址: | 21523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统包 铠装用 金属丝 屏蔽 压电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额定电压6~35kV,一种无分相金属屏蔽、铠装用金属丝除用作电缆铠装层外,还用作金属屏蔽层的中压电力电缆。
背景技术
国家标准GB/T12706规定:中压电力电缆应包覆金属屏蔽,其金属屏蔽可以为一根或多根金属带、金属编织、金属丝的同心层或金属丝与金属带的组合结构组成。金属屏蔽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将电缆通电时产生的电磁场屏蔽在绝缘线芯内,以减少对外界产生电磁干扰;二是将系统产生的设计范围内的故障电流安全引入接地系统,以保护系统安全运行。
目前国内中压电缆屏蔽结构通常采用铜带、铜丝或铜丝疏绕加反扎铜带的形式,利用分相屏蔽结构。一般来说,在没有具体要求的情况下都采用薄铜带作为金属屏蔽。
采用铜带屏蔽结构,当线路发生短路故障时,由于铜带承载故障电流的有效截面太小,承载的故障电流仅仅有几千安培,很难保证电缆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当故障电流过大时,铜带屏蔽易被烧毁,甚至造成更大的线路故障。同时,薄铜带的韧性不足,在电缆的敷设过程中铜带屏蔽易被拉断,失去承载故障电流的作用。
铜丝屏蔽结构虽然可以承载较高的故障电流,但对电缆故障电流要求较大时,铜的消耗量太大,电缆的成本大大增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统包铠装用金属丝屏蔽中压电力电缆,其中铠装用金属丝用作铠装层的同时充当电缆屏蔽层,铠装用金属丝能够承载较大的故障电流,同时可以保证电缆的机械性能安全,降低电缆的生产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统包铠装用金属丝屏蔽中压电力电缆,包括绞合在一起形成缆芯的多个线芯、包覆在所述缆芯外面的半导电内衬层、包紧在所述半导电内衬层上的铠装用金属丝屏蔽层、绕包在所述铠装用金属丝屏蔽层外面的包带、包覆在所述包带外面的外护套,每个所述线芯均包括导体、包在所述导体周向外表面上的导体屏蔽层、包在所述导体屏蔽层外面的绝缘层、包在所述绝缘层外面的绝缘屏蔽层,所述铠装用金属丝屏蔽层通过所述半导电内衬层与所述缆芯的绝缘屏蔽层相电连接,所述半导电内衬层与所述缆芯之间有空间,该空间中填充有半导电或非导电的填充物。
具体实施时,所述铠装用金属丝屏蔽层选用镀锌钢丝、铜丝、镀锡铜丝或铝丝。
具体实施时,所述每个线芯中的导体屏蔽层和绝缘屏蔽层均为半导电屏蔽层,所述每个线芯中的绝缘层均为交联聚乙烯层。
具体实施时,所述缆芯中线芯有三个,三个所述线芯沿圆周方向紧靠排列,所述半导电内衬层包覆在所述三个线芯的外面,所述半导电内衬层与所述三个线芯之间的空间中填充有所述半导电或非导电的填充物。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采用铠装用金属丝屏蔽层代替现有的铜带或铜丝屏蔽层,在电缆运行时,铠装用金属丝屏蔽层能够承载较大的故障电流,同时根据电缆的不同规格,其铠装用金属丝数量的增加,可承载的故障电流更大,其承受的最大故障电流约为铜带屏蔽可承载的最大故障电流的十几倍,这样在电缆发生短路故障时,故障电流通过铠装用金属丝、经由接地系统流入大地,充分保证了电缆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铠装用金属丝通过半导电内衬层与电缆线芯的绝缘屏蔽层保持电气连接,铠装用金属丝在接地条件时保证了电缆绝缘内电场的均匀性。采用铠装用金属丝作为屏蔽层,还省去了铜带或铜丝屏蔽结构,降低了有色金属过度浪费的同时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铠装用金属丝还能保证电缆在敷设使用过程中的机械性能安全。另外,国家标准GB/T 12706中规定:当铠装下的金属层与铠装材料不同时,应挤包一层隔离套将其隔开,本专利由于采用了铠装层充当屏蔽层的结构,所以在电缆生产过程中省去了隔离套,进一步得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亨通电力电缆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亨通电力电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855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