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塑磁电机转子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84826.1 | 申请日: | 2012-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426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0 |
发明(设计)人: | 徐伯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伯强 |
主分类号: | B29C45/26 | 分类号: | B29C45/26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 代理人: | 陆永强 |
地址: | 322118 浙江省金华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磁电机 转子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机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塑磁电机转子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科技的发展,电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机转子是电机不可缺少的零件,常见的电机转子一般用永久磁铁做磁芯,通过转子模具将塑料轴套与其注塑在一起,许多厂家为了满足自己的生产需要,都自制符合自己生产需要的转子模具。电机转子的模具生产需要经过压铸、去浇口、去毛刺等步骤,但是常见的电机转子模具存在:操作复杂,产品毛刺多,转子注塑时易破裂,生产效率低,材料浪费,生产成本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防止环形磁芯破裂的转子注塑模具[申请号:03273861.7],该注塑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塑料注射流道以及置于下模内的环形磁芯,其特征在于每个环形磁芯外圆周的下模上均匀开有若干条沿环形磁芯纵向设置并与塑料注射流道连接的凹槽。
上述方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电机转子注塑时易产生破裂的问题,但是依然存在着操作复杂,产品毛刺多,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操作简单,产品质量好,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的塑磁电机转子模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塑磁电机转子模具,包括能够相互扣合的上模机构和下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模机构上设有若干上压头,所述的下模机构上设有若干与上压头位置相对应的圆柱形的转子模腔,所述的转子模腔底部设有下压头,所述的上模机构与下模机构相互扣合时,所述的上压头能扣合在转子模腔开口处且与下压头之间形成成型腔,所述的成型腔两端分别设有位于上模机构和下模机构上的用于定位转轴的转轴孔。工作时,先将转轴放置在转轴孔内,当上模机构与下模机构相互扣合时,上压头和下压头形成成型腔,转轴通过转轴孔贯穿整个成型腔,将转子的塑磁体注塑在转轴上。
在上述的塑磁电机转子模具中,所述的上压头包括设在上模机构上且呈筒状的锥台体,在锥台体的端部设有第一凸环,所述的第一凸环与锥台体之间形成第一环形端面,在上模机构上设有与锥台体内部贯通的上述转轴孔。在锥台体上设有的第一凸环使得生产出来的转子塑磁体上端增加了延伸部,使得塑磁体和转轴的连接更加紧密。
在上述的塑磁电机转子模具中,所述的第一环形端面上设有若干在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的第一凸点。第一凸点使得生产出来的转子塑磁体上端面增加了若干均匀分布的凹坑,使得生产过程中转子的塑磁体不易破裂。
在上述的塑磁电机转子模具中,所述的下压头呈筒状,在下压头的顶部设有第二凸环,在下压头与第二凸环之间形成第二环形端面,在下模机构上设有与下压头内部贯通的上述转轴孔。在下压头上设有的第二凸环使得生产出来的转子塑磁体下端增加了延伸部,使得塑磁体和转轴的连接更加紧密。
在上述的塑磁电机转子模具中,所述的第二环形端面上设有若干在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的第二凸点。第二凸点使得生产出来的转子塑磁体下端面增加了若干均匀分布的凹坑,使得生产过程中转子的塑磁体不易破裂。
在上述的塑磁电机转子模具中,所述的第一凸点和第二凸点的数量相等且相互错位设置。塑磁体防裂效果更好。
在上述的塑磁电机转子模具中,所述的锥台体的内壁直径由下至上逐渐缩小。节约材料,注塑完成后,产品完成后更容易脱离本模具。
在上述的塑磁电机转子模具中,所述的下压头的内壁直径由上至下逐渐缩小。进一步节约了材料,注塑完成后,产品完成后更容易脱离本模具。
在上述的塑磁电机转子模具中,所述的上模机构上设有若干导向孔,所述的下模机构上设有若干能插设于导向的导向杆。在生产中对上模机构和下模机构进行导向,不易产生偏移现象。
在上述的塑磁电机转子模具中,所述的上模机构上设有若干定位孔,所述的下模机构上设有若干能插设于定位孔的定位杆。在生产中,上模机构和下模机构扣合时,对本模具进行定位,提高了生产效率。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塑磁电机转子模具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工作稳定,产品毛刺少,转子塑磁体注塑时不易破裂,生产效率高,节约了材料,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爆炸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伯强,未经徐伯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8482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按动出水笔
- 下一篇:一种带有外套层的豇豆切丝机辊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