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强度滑板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80194.1 | 申请日: | 2012-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000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发明(设计)人: | 汤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汤国强 |
主分类号: | A63C17/00 | 分类号: | A63C1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刘孟斌 |
地址: | 528300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度 滑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运动用的滑板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节省材料、回弹力强的高强度滑板。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滑轮式滑板,一般由滑板本体和连接在滑板本体底面的滑轮组成,使用者不仅可以通过滑板在具有不同设施的运动场所进行快速滑移,还可以通过下压滑板本体做出各种加速、翻板、转板等高难度动作,配合身体的摆动,以达到滑板的最高竞技状态,但现有的滑板本体通常整体由塑料构成,其回弹力度随着使用的次数而逐渐衰减,最终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失去回弹力,甚至变形后无法恢复原始状态而报废,而且,由于塑料具有一定的泄压韧性,回弹的时间和速度较慢长,无法达到竞技的理想状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节省塑料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回弹时间快速,回弹力度强、轻质,同时具备塑料韧性和金属刚性的高强度滑板。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强度滑板,包括滑板本体,其特征是,所述滑板本体由塑料滑板体和溶合嵌设在塑料滑板体内的金属薄板体组成,金属薄板体与构成塑料滑板体的塑料进行注塑熔融,构成滑板本体;
所述金属薄板体底面左、右两侧沿长度延伸方向分别设有近似内、外应力凸缘;
所述每侧的内、外应力凸缘对应的延伸末端相连接,使两侧的内、外应力凸缘之间分别构成左、右应力腔;
所述两内应力凸缘对应的延伸末端之间还连接有上、下应力凸缘,上、下应力凸缘以及两内应力凸缘之间共同构成中间应力腔;
所述对应左、右应力腔以及中间应力腔的金属薄板体上分别开有多个不规则通孔;
所述左、右应力腔以及中间应力腔对应的塑料滑板体底面分别设有滑板体左、右凹腔以及滑板体中间凹腔;
所述金属薄板体的前、后端还延伸有带连接孔的连接凸部,连接凸部对应的塑料滑板体上设有连接通孔,带连接孔的连接凸部与连接通孔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采用该结构的滑板,通过金属与塑料的溶合,产生一种全新的滑板结构,使该滑板同时具备塑料韧性和金属刚性的双重复合材料特征,使滑板本体在下压后的回弹复原形状时间短,回弹力度强,使用寿命长。
作为更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左、右应力腔分别为近似柳叶状的不规则腔体。
所述中间应力腔为上、下两端逐渐向中间端缩窄的不规则腔体。
所述内、外应力凸缘对应的金属薄板体顶面上构成内、外应力凹槽。
所述上、下应力凸缘对应的金属薄板体顶面上构成上、下应力凹槽。
所述塑料滑板体顶面延伸有防滑条纹,防滑条纹由棱形凸台和直线凸条共同连接组成,相邻两个棱形凸台的棱边之间连接有直线凸条;防滑条纹能增加塑料滑板体顶面的摩擦力,提高使用安全性,还能增加塑料滑板体本身的强度。
所述沿左、右应力腔轮廓延伸方向开有多个穿孔;多个不规则通孔以及穿孔能够促进金属薄板体与塑料滑板体的塑料更好地相互穿透融合,增加两者的结合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强度的滑板,其结构简单、合理,通过金属与塑料的溶合,产生一种全新的滑板结构,使该滑板同时具备塑料韧性和金属刚性的双重复合材料特征,使滑板本体在下压后的回弹复原形状时间短,回弹力度强,而且金属薄板体上设有应力凸缘,塑料滑板体上设有应力筋条,应力凸缘和应力筋条的设置,能有效分散滑板本体在下压时产生的各个方向的应力,避免应力集中在某部分而出现受力疲劳,甚至出现断裂,有效延长滑板本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金属薄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相对图2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滑板本体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塑料滑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高强度滑板,包括滑板本体1,其特征是,所述滑板本体由塑料滑板体2和溶合嵌设在塑料滑板体2内的金属薄板体3组成,金属薄板体3与构成塑料滑板体2的塑料进行注塑熔融,构成滑板本体1;
所述金属薄板体3底面302左、右两侧沿长度延伸方向分别设有近似内应力凸缘302-1、外应力凸缘302-2;
所述每侧的内、外应力凸缘302-1、302-2对应的延伸末端相连接,使两侧的内、外应力凸缘302-1、302-2之间分别构成左、右应力腔302-3、302-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汤国强,未经汤国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8019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