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安全带织带限位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277490.6 | 申请日: | 2012-06-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862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 发明(设计)人: | 傅金晶;孙立志;周大永;刘卫国;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22/18 | 分类号: | B60R22/18;B60R22/24;B60R22/26 |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 地址: | 311228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安全带 限位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安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安全带织带限位结构。
背景技术
安全带在汽车安全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随着汽车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广,设计人员对安全带也越来越重视,不但从安全带安全性能方面考虑设计,而且也对安全带的美观、使用便捷性能和安全带织带的放置位置等进行进一步设计优化,力求达到安全、使用方便和美观的效果,现在汽车上安全带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汽车后排安全带的数量很多,一般后排装配左右侧安全带总成,有时装配三四个安全带,这时就会显的很凌乱,织带之间会缠绕一起,相互干涉,乘客坐入车内时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去拉扯安全带,以便理清楚和自己座位对应的安全带,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同时相互缠绕的、凌乱的安全带严重影响车内的美观。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1665199U,授权公告日2010年12月08日,公开了一种安全带织带限位导向装置,它包括底板,底板两端设限位连接板,两限位连接板之间连接导向杆,一限位连接板上开设多边形孔,另一限位连接板上开设圆孔,导向杆穿过多边形孔和圆孔,导向杆端部连接螺母。安全带织带通过导向螺杆的导向,避免了织带与车身其它零件的干涉,减小磨擦阻力,便于织带顺利的拉出和回缩,这是一种简单可靠的耐用结构。该种安全带织带导向装置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安全带织带与汽车零部件的干涉作用,但是对于汽车后座上的多条安全带相互缠绕的现状并没有改善,多条安全带之间仍然会因为相互缠绕导致乘客很难快速找到与自己座位对应的安全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多条安全带之间相互缠绕导致乘客很难快速的找到与自己座位对应的安全带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能有效防止安全带织带之间相互缠绕的,乘客能迅速找到与自己座位对应的安全带的安全带限位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安全带织带限位结构,包括基板、连接板和卡板,所述的卡板的一边通过连接板与基板的一边连接成横截面为U形的结构,所述卡板和基板的间距与安全带织带的厚度相适应,所述基板的外侧面上设有固定结构。该种安全带限位结构通过固定结构固定在汽车两边的后部内饰板上或者座椅侧边,每条安全带织带可以通过U形结构的开口处放入该限位结构中,防止安全带织带之间相互缠绕导致车内凌乱,使得车厢内多条安全带排布十分整齐美观,乘客进入车内,能迅速的找到与座位对应的安全带,并从该限位结构的开口处方便的取出安全带,十分便捷,使用完之后又方便的把安全带织带放入该种限位结构中。
作为优选,所述的固定结构为卡扣。卡扣与汽车后部内饰板或者座椅侧面固定,卡扣结构简单,固定十分方便,固定位置灵活。
作为优选,所述的卡板、连接板和基板为一体结构。整体结构一体性好,结构美观,加工制造成本低。
作为优选,所述的卡板与连接板之间铰接。卡板与连接板之间采用铰接连接,能有效的防止乘客因为不小心或者用力拉扯安全带织带导致限位结构损坏,而铰接即使乘客拉扯安全带织带,卡板能绕着连接板打开而不会造成损害。
作为优选,所述卡板与基板的U形开口处内侧设有一对磁体。因为铰接,安全带放入限位结构中容易滑出来导致相互缠绕凌乱,磁体能把U形开口处吸合在一起夹紧安全带织带,而使用时有能方便打开取出安全带。
作为优选,所述卡板的连接边的对应边向外延伸形成弧形翻边。弧形翻边对安全带织带放入限位结构中或者从限位结构中取出起到引导作用。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能有效防止安全带织带之间相互缠绕,乘客能迅速找到与自己座位对应的安全带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示意图。
图中:基板1,卡板2,连接板3,卡扣4,弧形翻边5,磁体6,安全带织带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774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