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压驱动无极可变进气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66437.6 | 申请日: | 2012-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561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杨立平;靖海国;马修真;李文辉;黄帅;王晓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M35/10 | 分类号: | F02M35/10;F02B2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压 驱动 无极 可变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发动机,具体地说是发动机的进气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石油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开发和使用新能源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天然气资源有资源丰富、排放污染低、价格便宜等优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天然气发动机具有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
目前,气体发动机主要是由柴油机或汽油机改装而成的,由于缸外形成混合气式气体发动机,气体燃料占据一定的进气充量,使得气体发动机吸入的空气量比同样工况下的柴油机和汽油机少,因此气体发动机的功率密度通常比汽油机和柴油机低10%左右。四冲程发动机进气门周期性的启闭和活塞的往复运动使进气道的气体产生强烈波动,在某一转速下,当发动机的进气门开启时刚好是进气波的波峰,就可以利用波动能量增加进气量,从而提高气体发动机的功率,所对应的转速是谐振转速。谐振转速和进气系统的结构有关。进气系统主要包括进气歧管、谐振腔和进气总管三部分,一般通过改变进气歧管、谐振腔和进气总管这三部分的长度来增强谐振效应,其中改变进气歧管的长度对增强谐振效果最为明显。专利US6508331B1通过调整挡墙位置改变气体通道,但其主要用于消声降噪;专利US2008066999A1通过调整阀的开度改变进气系统结构,但其主要目的也是消声降噪,对增加进气量影响不大;专利US0168961A1通过进气通孔使用的改变进气系统的结构来实现增加进气的目的,但其不可连续可调。目前应用的可变进气歧管长度的谐振进气系统,通过改变进气的流通路径改变进气歧管的长度,由于进气歧管包括两个或三个不同路径的进气歧管,进气系统尺寸和重量大,占用的空间多,且只能实现两级或三级可变歧管长度,进气歧管长度不能连续改变,因此只能在几个工况点实现最优谐振进气。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可在较大范围内连续调整进气歧管长度的液压驱动无极可变进气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液压驱动无极可变进气系统,包括进气总管、谐振腔、进气歧管,其特征是:还包括液压腔,进气总管、谐振腔、进气歧管依次相连,进气歧管的长度可变,液压腔套在进气歧管上调整进气歧管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包括:
1、所述的进气歧管包括进气歧管前段、进气歧管中段、进气歧管后段,进气歧管中段包括进气歧管中段外管、进气歧管中段内管,进气歧管前段连接谐振腔和进气歧管中段外管,进气歧管后段连接进气歧管中段内管,进气歧管中段内管上设置槽,槽里安装第一密封圈,进气歧管中段外管通过密封圈套在进气歧管中段内管上、并在液压腔驱动下连续移动从而改变进气歧管长度、且与进气歧管中段内管保持密封。
2、所述的液压腔的截面为扇形、端面为圆形,液压腔上设置液压油通道,液压腔的两个端部设置用于密封、导向的槽;所述的进气歧管中段外管上设置驱动环,驱动环上设置用于放置第二、第三密封圈和挡圈的安装槽,第二、第三密封圈紧贴液压腔内壁,驱动环位于进气歧管中段外管的中部,驱动环的两侧端面分别与进气歧管中段外管中心线垂直以确保液压驱动力始终与进气歧管中段外管的运动方向一致。
3、还包括位移测量装置,位移测量装置一端固定在进气歧管中段外管上、另一端固定在进气歧管中段内管上。
4、所述的液压腔、进气歧管中段外管和进气歧管中段内管的中心线是曲率相同的圆弧线。
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本实用新型在不同工况下,通过改变谐振进气管的长度,可以在较宽发动机转速范围内均能实现较好的谐振效果,提高气体发动机的进气效率,从而提高输出功率,改善经济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总体结构图;
图2是进气总管、谐振腔、进气歧管前段连接示意图;
图3是进气歧管中段外管结构图;
图4是进气歧管中段内管结构图;
图5是进气歧管中段内管和外管连接剖面图;
图6是位移传感器安装示意图;
图7是进气歧管后段外管结构图;
图8是液压腔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举例对本实用新型做更详细地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6643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烘道热风循环系统
- 下一篇:基于多种车载传感器的道路三维信息采集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