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白车身返修丝锥手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53625.5 | 申请日: | 2012-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848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王齐科;顾伟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金刚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B13/48 | 分类号: | B25B13/48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805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身 返修 丝锥 手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攻丝用的辅助工具,尤其涉及一种丝锥手柄。
背景技术
汽车制造过程中,因总装装配的需要,往往一台白车身上有上百个螺纹孔,在这些螺纹孔上需焊接对应的螺母,而在点焊螺母时由于员工操作不熟练或装夹不到位等因素,偶尔会产生焊上的螺母的中心与白车身上的螺纹孔中心偏离较大,出现错位。此时就需要用丝锥手柄带动丝锥进行攻丝来完成螺纹孔的返工修复。目前利用丝锥进行攻丝返修时,需将丝锥头部放入与白车身点焊的螺母中,在丝锥尾端的接头上套入丝锥手柄的套筒,操作手柄转动来攻丝。然而丝锥手柄与丝锥尾端之间不固定,手柄对丝锥的控制程度有限,当攻丝时若不小心用力过猛,极易发生手柄滑脱导致丝锥突然受到一个较大的偏离其中心的力,导致丝锥头部撬到螺母,从而将点焊在白车身上的螺母破坏甚至撬落,造成更严重的返修问题。
中国专利公开号 CN201970244U,公开日2011年9月14日,实用新型的名称为丝锥手柄,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丝锥手柄,其包括柄体,所述柄体连接加长杆,所述加长杆的开放端设有丝锥安装孔。该实用新型不足之处仍是不能与用于攻丝的丝锥尾端固定,当返修攻丝时若不小心用力过猛,极易发生手柄滑脱导致丝锥突然受到一个较大的偏离其中心的力,导致其头部撬到螺母,从而将点焊在白车身上的螺母破坏甚至撬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丝锥手柄不能与丝锥尾端固定,当返修攻丝时若不小心用力过猛,极易发生手柄滑脱导致丝锥突然受到一个较大的偏离其中心的力,导致其头部撬到螺母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能与丝锥尾端的接头固定连接的丝锥手柄。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白车身返修丝锥手柄,包括本体,所述的本体上设有卡槽,所述的本体上设有调节螺孔,所述的调节螺孔内设有与调节螺孔对应的调节杆,所述的调节杆穿过卡槽的一个侧壁并伸入卡槽内,所述的本体上设有丝锥孔,所述的丝锥孔与卡槽底面连通,所述的卡槽内设有固定块,所述的固定块一侧与调节杆伸入卡槽内的一端接触。丝锥孔用于放入丝锥,丝锥放入时工作端在下,接头在卡槽内,调节杆可旋转达到在调节螺孔内前进后退的效果,通过调节杆的前进后退,可带动卡槽内的固定块的移动,当固定块、卡槽内壁将它们之间的丝锥尾端的接头卡住之后,就能将丝锥工作端放入螺母内对白车身进行返修攻丝操作了。由于手柄与丝锥是固定的,操作者可稳稳控制丝锥的攻丝,不易发生丝锥突然偏离其中心线造成焊接在白车身上的螺母的损坏的情况。
作为优选,所述的固定块在远离调节杆的一侧设有M形的固定头。M形的固定头能与丝锥尾端的接头有更大的接触面积,且能在不止一个方向上卡住丝锥,使其不会滑动,达到更好的固定的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的调节杆上远离本体的一端设有筒体,所述的筒体内设有截面为六角形的套孔,所述的套孔与调节螺孔同轴。当旋动调节杆推动固定块夹紧丝锥接头时,可利用风扳机等工具插入套孔内进行旋动,使固定块充分夹紧丝锥的接头。
作为优选,所述的卡槽远离调节杆的侧壁形状与丝锥接头贴合。保证丝锥接头与固定丝锥接头的侧面充分接触,增大夹紧面积。
作为优选,所述的本体在调节螺孔所在端的对端设有把手,所述的把手通过设于本体上的把手孔与本体螺纹连接。操作者可握着把手进行攻丝,操作过程省力且稳定,也可根据需求旋动把手来调节其工作时的长度。
作为优选,所述的本体上设有保护筒,所述的保护筒与调节螺孔同轴且连通。当连接杆伸出本体外较多时,保护筒可对其进行保护,使其不易折断。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手柄与丝锥不会滑脱,在返修攻丝时不易造成孔上螺母的损坏;(2)可借助能调节长度的把手进行攻丝操作,方便有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固定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本体1、卡槽2、调节杆3、固定块4、筒体5、套孔6、把手7、保护筒8、丝锥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金刚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金刚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536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