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电热暖手宝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46449.2 | 申请日: | 2012-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199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杨中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中林 |
主分类号: | A61F7/08 | 分类号: | A61F7/08 |
代理公司: | 广州天河互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4 | 代理人: | 张果达 |
地址: | 3533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电热 暖手宝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暖手宝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电热暖手宝。
背景技术
暖手宝是运用物理及化学原理研制的自动取暖保健用品。该产品以其自动生热,有趣,实用等新颖独特的优势,深受欢迎——暖手宝具有自动取暖,理疗保健等多种功能。
PET金属发热膜是一种可弯曲,面状发热,热效率高。电热膜是面状发热材料,与被加热体形成最大限度的导热面。这种加热方式传导性能好,没有明火产生,热损失很小。因此,用电热膜制成的电热器具,热效率相当高,一般都在95%左右。
现在市场上的暖手宝,又叫暖手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次性的,塑料袋里面是一些粉末如铁粉,碳粉,盐等,使用的时候只要撕破包装袋,里面的粉末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反应即发热,只可以用一次,使用时间为8~14个小时不等;另一种是可以反复使用的,密封的塑料袋(PVC)有一些液体以及一个小圆形金属片,只要扳一下这个金属片,里面的物质即会从液体状态转为晶体状态,这个物理过程就发热。
另外还有一种软质液体电热暖手宝使用新技术储能发热剂,加热升温迅速。一次性注水,永久使用,独特防爆免烫装置,温控保护;使用寿命长;保温持久等优势。工作原理是在固体电热饼的基础上改进的,采用电极式加热方法,优质控温与热熔断器双重温控保险。
但是现有的的暖手宝内部多为液体,在携带或者使用的时候容易破损,使用寿命较短,暖手宝内部的液体泄漏多容易影响人体健康,存在潜在的威胁,而通常使用电热丝的暖手宝却容易因为电热丝表面温度过高,容易烫伤使用者,安全性较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寿命更长,使用更安全的便携式电热暖手宝。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便携式电热暖手宝,包括壳体、散热片、发热膜片、线路板、电池;所述线路板、电池同时设置在壳体内部,散热片安装在所述壳体的顶面,在壳体与散热片之间的缝隙设置有发热膜片;所述电池、发热膜片同时电连接线路板;在所述线路板上还电连接有温度传感控制器以及控制电源通断的开关。
可选的,所述的发热膜片为PET金属发热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壳体与散热片之间设置发热膜片,利用电池提供电源,线路板控制发热膜片的通电发热,发热膜片的热量通过散热片散发,本实用新型使用更安全,使用寿命更长。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便携式电热暖手宝,包括壳体100、散热片110、发热膜片120、线路板130、电池140;线路板130、电池140同时设置在壳体100内部,散热片110安装在壳体100的顶面,在壳体100与散热片110之间的缝隙设置有发热膜片120;电池140、发热膜片120同时电连接线路板130;在线路板130上还电连接有温度传感控制器(未图示)以及控制电源通断的开关(未图示)。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地方在于:发热膜片为PET金属发热膜。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中林,未经杨中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464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数学教具
- 下一篇:新型腰椎前路经椎弓根自锁内固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