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钢管立杆顶托转换托头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46070.1 | 申请日: | 2012-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112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陈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锋 |
主分类号: | E04G11/48 | 分类号: | E04G11/48 |
代理公司: | 福州智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8 | 代理人: | 丁秀丽 |
地址: | 350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管 立杆顶托 转换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管立杆顶托受力装置,特别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使用安全的钢管立杆顶托转换托头。
背景技术
现阶段建筑工程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大量采用钢管架支撑模板体系,使用的钢管架主要有扣件式钢管架和碗扣式钢管架,在《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 ( JGJ162--2008)实施后,依据该规范第 6.1.9条第2款规定:钢管立柱(立杆)顶部应设可调支托。因此做为模板支撑的钢管立杆必须全部采用顶托受力方式,原先梁荷载通过梁模板主楞钢管使用扣件与梁边板立杆连接传递的方式已不能使用,这给现场模板立杆排设安装带来新的课题,特别是有梁板楼(屋)盖结构中梁与楼板的模板底模标高不在同一水平面,梁板立杆无法混用,因此在梁、板交接处下方这一共同空间须同时设置梁与楼板的模板立杆,用于分别架设各自的模板,这导致该处模板立杆排设较密,梁板立杆互相穿插布设,合理排设较困难,尤其是不利于立杆间扫地杆、水平杆的拉接布设,给立杆架体整体稳定性、刚度留下隐患。
现有技术缺陷具体总结为以下几点,1使用成本高,据笔者观察统计,一般建筑物同一标高楼层中不同板厚差距基本不会大于100mm,因此楼板模板支架可采用同一长度规格的立杆,通过可调顶托的调节即可满足使用要求。而同一标高楼层中梁与板的底标高、梁与梁的高度差距较大(至少大于200mm以上),因此需配备与楼板模板支架不同的多种长度规格的立杆,方可满足使用要求。2施工效率低,按“现方案”须分别设置梁立杆与楼板立杆,特别在梁、板交接处下方这一共同空间立杆排设较密,梁板立杆互相穿插布设,要合理排设到位较复杂,调整加固较费工时。3安全性差,梁、板交接处下方这一共同空间立杆排设较密,施工操作空间狭小,不利于利于材料运输与柱、墙侧向模板拆除等施工操作工序的实施。
根据以上所述现场存在的情况,必须解决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减少梁板交接处的立杆数量,让立杆均能通过水平杆连成整体;其次是保证立杆只是轴心受压杆件,因为根据《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 (JGJ162--2008)规定立杆只进行稳定性计算,不组合风荷载时,立杆验算只考虑轴心受压值,组合风荷载时,立杆验算也只考虑轴心受压值与水平风荷载值,由此计算假设模式决定了所布设的立杆不能考虑承受大偏心力以及承受由此产生的弯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低成本、使用安全的钢管立杆顶托转换托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变径套筒管1、横担2、带有调节螺母的螺杆3、带有横杆42的吊钩41;变径套筒管1由一个大直径钢管11端头和一个与小直径钢管12端头固定连接形成,变径套筒管套1于钢管立杆6顶端,变径套筒管1上端侧壁的两侧固定各设有一条横担2,两条横担2上各设有一个关于变径套筒管1对称分布且上下贯通横担的圆孔洞21,螺杆3穿过圆孔洞21,螺杆3还通过套设于螺杆3外侧壁、横担2上表面的上调节螺母31固定支撑于横担2上,所述的吊钩41固定连接于横杆42下方,在横杆42上设有上下贯通横杆的圆孔43,所述的螺杆2下方穿过圆孔43,横杆42通过位于螺杆2外侧壁、横杆42下表面的下调节螺母32固定支撑于螺杆2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1、通过在梁模横档主楞与梁边第一排板立杆上端头增设的本实用新型将梁荷载直接传至立杆上,即只需设置楼板立杆,排设较简单,相对节省工时。2、使用时只要配备楼板立杆一种长度规格的钢管即可。3、梁下方空间无立杆,留出的空间利于材料运输与柱、墙侧向模板拆除等施工操作工序的实施,也有利于对模板工程检查验收,有效保证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变径套筒管、11大直径钢管、12小直径钢管、2横担、21圆孔洞、3螺杆、31上调节螺母、32下调节螺母、41吊钩、42横杆、43圆孔、51螺栓孔、6钢管立杆、7加劲肋板、81钻孔、82保险栓、91可调顶托螺杆、92托螺杆调节螺母、93楼板主楞木,94楼板立杆顶托、95梁主楞。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锋,未经陈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460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玻璃护栏
- 下一篇:一种用于麦芽制作过程中的节能回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