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压断路器瞬态恢复电压调节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43951.8 | 申请日: | 2012-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542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胡德霖;张敏;赵端庆;王林;储建华;周璇;郑伦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27 | 分类号: | G01R31/32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0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断路器 瞬态 恢复 电压 调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压断路器瞬态恢复电压调节装置,属于高压电器试验领域。
背景技术
断路器瞬态恢复电压是断路器开断能力的重要指标。当断路器发生短路故障时,断路器中会流过短路电流,断路器触头分离时会产生电弧,电流过零电弧熄灭时,由于电路中电容、电感的存在,弧隙电压需要经过一个由电弧电压上升到电源电压的恢复过程,这个恢复过程首先出现在弧隙两端的是具有瞬态特性的电压即瞬态恢复电压,瞬态恢复电压持续的时间较短,但从灭弧角度来看,在断路器开断短路故障时,瞬态恢复电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断路器瞬态恢复电压的上升率、峰值及时延是影响断路器开断的最重要因素。
大容量实验室对断路器进行短路开断能力试验时,能否提供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瞬态恢复电压,是试验室客观公正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容量试验室试验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调节高压交流断路器瞬态恢复电压的装置,以满足大容量试验室断路器短路开断能力试验对不同电压等级断路器瞬态恢复电压的要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该装置为三相调节结构,每一相由两部分组成,包括调频电容器组与调频电阻串联组成的调频支路以及并联的时延电容器组。改变调频支路电容值和电阻值,可调节瞬态恢复电压上升率及峰值;改变时延电容器组电容值可调节瞬态恢复电压的时延。
上述调节高压交流断路器瞬态恢复电压的装置,每相的调频电容器组、调频电阻、时延电容器组各为一组,三相共九组。其中调频电容器组、时延电容器组由直流脉冲电容器组成,调频电阻采用编织型无感电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系统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也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例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亦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装饰与变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系统图和接线图,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如图1所示,该装置为三相调节结构,每一相均可独立调节,其组成部分包括调频电容器组、调频电阻、时延电容器组。调频电容器组与调频电阻串联,改变其电容值和电阻值,可调节瞬态恢复电压上升率及峰值。时延电容器组电容用于调节瞬态恢复电压的时延。
如图2所示,调频电容器组分为上下两层,每层由多组直流脉冲电容器组成,通过多刀联动开关调节每层电容值,层间串并联开关可使两层串联或并联;调频电阻、时延电容器组的参数值调整与调频电容器组参数调整方法相同;通过接线转换开关可使装置切换为三相运行方式及单相运行方式。
电容值及电阻值调节、接线方式切换采用气动操作机构。转换接线方式可灵活实现三相调频电容器组的串联、时延电容器组的串联、调频电阻的串并联,以满足不同电压等级单相断路器试验要求。
该装置的进一步特征是:直流脉冲电容器为反复短时工作制,编织型无感电阻散热快,短时内能进行多次试验;调频电容器组、时延电容器组、调频电阻参数调节范围大;气动控制使试验高电压与控制回路隔离,确保操作人员安全,同时具有远程控制与就地操作功能,有利于实验室自动化控制;该装置还具有占地面积小,维护方便的优点。
上述实施例为示例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在不违背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与变化。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为依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4395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提供DRM服务的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使用层次结构分析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