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上引炉的改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43707.1 | 申请日: | 2012-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775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刘东杰;刘嘉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又悦(苏州)电子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23/02 | 分类号: | B22D23/02;B22D11/14 |
代理公司: | 昆山四方专利事务所 32212 | 代理人: | 盛建德 |
地址: | 21542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引炉 改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上引炉的改良结构,尤其涉及一种上引炉中感应加热装置位置改良与为方便模具更换的结构改良。
背景技术
由于上引法生产金属材料具有工艺流程短、成材率高、成本低、投资少的等优点,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仍普遍采用此种生产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设备是上引炉,该炉体多数为双体式结构,一侧为熔化炉,另一侧为保温炉,两炉体之间通过过桥流道进行连接。在生产过程中,由熔化炉进行原料的熔化,熔化后的金属液体通过过桥流道流入保温炉中,以实现保温、静止和上引成型。由于感应加热方式具有熔化效率高,金属成分均匀,升温快且温度容易控制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上引炉加热中。目前常见感应加热装置通常放置在炉体下方,由于感应线圈体积较大,导致炉体下方需更大的空间以便容置感应线圈,这样就使上引炉整体在垂直方向上占用空间增大,使用过程中不得不增加梯架等辅助工具,给生产操作者造成的极大的不便;此外,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常会遇到中途需更换模具的情况,而通常模具位于上引炉一侧的内部炉底,但当更换模具时需在炉体内没有金属液体时才可实施,同样给生产操作者带来极大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上引炉的改良结构,该改良结构将减小了上引炉在垂直方向上的占用空间,简化了模具的更换过程,为生产操作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相应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上引炉的改良结构,包括含熔化炉、保温炉和模具的上引炉炉体,和能够加热上引炉炉体内部的感应加热装置,以上引炉使用工艺流程为方向基准,所述熔化炉、保温炉和模具依次从上游至下游设置且所述模具设置于上引炉炉体下游一侧,设有顶起装置,所述顶起装置设于上引炉炉体下游设有模具处的两外侧;所述感应加热装置设于与所述顶起装置设置位置中的任一侧相一致的上引炉炉体外侧。
所述感应加热装置至少为两个,且所述感应加热装置分别对应所述熔化炉和所述保温炉。
所述顶起装置为液压顶起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该改良结构将感应加热装置由上引炉炉底外部移至炉体一侧,减小了上引炉在垂直方向上的占用空间;同时在设有模具一侧的炉体外设置顶起装置,在换模具过程中利用顶起装置将炉体倾斜,使金属液体不再覆盖模具部分,简化了模具的更换过程,为生产操作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相应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A-A面剖视图;
图3为图1中B-B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一种上引炉的改良结构,包括含熔化炉11、保温炉12和模具3的上引炉炉体1,和能够加热上引炉炉体内部的感应加热装置2,以上引炉使用工艺流程为方向基准,所述熔化炉11、保温炉12和模具3依次从上游至下游设置且所述模具3设置于上引炉炉体下游一侧,设有顶起装置4,所述顶起装置4设于上引炉炉体1下游设有模具3处的两外侧,当需要更换模具时,使用顶起装置将上引炉炉体顶起,此时模具内剩余金属液体倒流向上游一端,使模具内无金属液体,方便模具的更换;所述感应加热装置2设于与所述顶起装置4设置位置中的任一侧相一致的上引炉炉体外侧,感应加热装置安装于上引炉炉体侧面减小了上引炉在垂直方向上的占用空间,便于操作。
所述感应加热装置2至少为两个,且所述感应加热装置2分别对应所述熔化炉11和所述保温炉12。
所述顶起装置4为液压顶起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又悦(苏州)电子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东又悦(苏州)电子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437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景观轻便婴儿车
- 下一篇:一种列车全自动报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