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串数锂电池充电管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38370.5 | 申请日: | 2012-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864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阚宏林;肖亚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周光 |
地址: | 241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串数 锂电池 充电 管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充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串数锂电池充电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新能源体系中,电池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锂电池作为储能元件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但是由于锂电池生产工艺的问题会造成不同批次、甚至同一批次各个单体锂电池的容量、内阻有差异。当其串联使用时根据木桶效应充放电的速度和效率将降低。虽然通过锂电池厂家筛分的方法,可以提高电池的一致性,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目前采用均衡方法电池组的效率有一定提高。均衡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为被动电阻能耗法,这种方法以牺牲电能的方式获得充电效率的提高且会产生热量;另一种为主动能量转移法,这种方法克服了第一种方法的缺点,但这种回路较复杂实现较为困难,成本较高。
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多串数锂电池组的充电效率是现有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串数锂电池充电管理系统,以实现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多串数锂电池组的充电效率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串数锂电池充电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理系统为串联电池组中的每节电池分别连接到电压检测芯片U81、U91、U101,电压检测芯片U81、U91、U101根据检测的电压信号进行判断并在DO或CO端送出高电平给管理芯片;每节电池分别通过继电器SW1、SW2、SW3的一组常开接点接入充电器,负极接入继电器SW1、SW2、SW3的另一组常闭接点,常开接点则接入正极;管理芯片控制每节电池箱对应的继电器的开闭,从而实现对电池进行实施监控,并及时对其进行单独的充放电。
所述的电压检测芯片的型号为S8261APB,并且在其电路中设有延时电路,使其免受顺时电压的干扰,提高监控的准确性。
所述的管理芯片的型号为CN3065。
所述的电压检测芯片的DO或CO端经过光耦电路输送高电平给管理芯片,使得该电路不导通无功耗。
所述的管理系统中同时设有管理芯片工作电路、继电器驱动控制电路,使得本系统功能得以顺利实现。
一种多串数锂电池充电管理系统,由于采用上述电路结构,该管理系统具有以下优点:1、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多串数锂电池组的充电效率;2、功耗小,不影响电池的正常使用;3、运行可靠,故障率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串数锂电池充电管理系统的检测回路电路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串数锂电池充电管理系统的控制回路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串数锂电池充电管理系统管理芯片的软件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为串联电池组中的每节电池分别连接到电压检测芯片U81、U91、U101,电压检测芯片U81、U91、U101根据检测的电压信号进行判断并在DO或CO端送出高电平给管理芯片;每节电池分别通过继电器SW1、SW2、SW3的一组常开接点接入充电器,负极接入继电器SW1、SW2、SW3的另一组常闭接点,常开接点则接入正极;管理芯片控制每节电池箱对应的继电器的开闭,从而实现对电池进行实施监控,并及时对其进行单独的充放电。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当电池组在进行充放电时,实时监测每节单体电池充、放电状态。将放电进入保护状态的电池从电池组中分离出,然后对其单独进行充电到饱和,再将其串联入电池组中。此过程在电池组充放电过程中不间断,直到电池组单体电压差满足设计要求;充电过程中当有单体电池得到保护时,将未达到充电保护的电池分别从电池组中分离,对其进行充电,充满后再串接入电池组中,直到所有电池充满;对于电池组来说其电流只有一个方向,就是说电池组只能处在充电、放电或静置状态。每次从电池组中只能分离一节电池,这样既能保证电池的总压不会过低,又保证电池单体不会短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大学,未经安徽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3837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