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果蝇诱捕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36915.9 | 申请日: | 2012-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353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太一梅;傅杨;朱斌;何绍华;吴俊涛;凌代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市植保植检站 |
主分类号: | A01M1/10 | 分类号: | A01M1/10;A01M1/02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00 | 代理人: | 陈左 |
地址: | 650032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果蝇 诱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诱杀害虫的装置,具体是一种果蝇诱捕器。
背景技术
果蝇是一种较为广泛的害虫,过去主要取食腐烂的瓜果蔬菜,如香蕉、芒果、桃等,主要在水果贮藏后期发生危害。但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杨梅、樱桃等经济作物得到大力发展,杨梅果实香气浓郁,果蝇已成为生长期间危害杨梅、且对杨梅品质和产量造成最大影响的害虫。果蝇成虫舐吸成熟杨梅果实的果汁,并将卵产在杨梅乳柱间,幼虫孵化后便蛀食危害果实,果实被危害后果面凸凹不平,果汁外溢,易造成落果和腐烂,造成产量下降,品质变劣,货价期缩短,同时对消费者形成消费心理障碍。杨梅属浆果类果树,且为连续成熟采摘水果,如施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果实的农药残留将带来果品质量安全问题,因此利用果蝇对香味的强烈趋性,采用物理诱杀果蝇成虫的方法,已成为当前杨梅园防治果蝇的主要措施。
目前田间农民常采用塑料桶、塑料瓶作为诱捕器,这种装置使用方便,但由于无盖,不耐雨水冲刷,引诱剂容易失效,同时果蝇易于逃脱。近年来有不少果蝇诱杀装置的发明,在设计上虽考虑了这两个特点,但设计较为复杂,果农使用成本高,未能在大面积内得到有效的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果蝇诱捕器,克服了不耐雨水冲刷,果蝇易于逃脱的缺点,是一种结构简单、易于操作、成本较低的果蝇诱杀装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果蝇诱捕器,包括瓶体和瓶盖,其特征是:瓶体与瓶盖螺纹连接,瓶体底有开口,开口向上有管道与瓶体内部相通;瓶盖上装有挂钩或拴绳孔。
所述瓶盖为红色。
所述瓶盖上端表面连接有1-3个挂钩或拴绳孔。
所述瓶体底部有1-4个开口。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诱捕瓶的底部开口为果蝇进入口,利用果蝇成虫向上爬行的特性,设3-5厘米长的管道,将其诱入瓶内,果蝇进入瓶内,或落入引诱剂中淹死,或在瓶壁爬行,无法逃脱。
2、引诱剂以农户易于制作的糖醋液为主,瓶口宽大,易于添加及换倒引诱剂,同时农民可根据自身情况,在引诱剂内加入成熟腐烂的杨梅和香蕉等香味浓郁的果实,以增强引诱剂的引诱效果。
3、瓶盖为红色,增强对果蝇的引诱效果。
4、诱捕瓶也可采用矿泉水瓶、果汁瓶自行制成,诱虫开口数可根据诱捕瓶的大小确定,1-4个均可,向上的塑料管道根据诱杀瓶的高度确定长度,最长不超过5厘米。农民自制可降低使用成本。
本果蝇诱捕器内装有诱杀药剂,利用果蝇的趋化性诱杀果蝇成虫,可用于田间果蝇发生监测和防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序号为:瓶体1,瓶盖2,挂钩3,开口4,管道5。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果蝇诱捕器,包括一个带红色瓶盖2的圆柱形瓶体1,瓶盖上有1-3个挂钩3或拴绳孔,瓶体底部有开口4:瓶盖通过螺纹与瓶体紧密连接,瓶体底部有1-4个开口,开口直径为2-3厘米,开口有一向上的3-5厘米长的管道5与瓶体内部相通。
使用步骤如下:
旋转瓶盖2,打开盖子,将配制好的糖醋液等引诱剂倒入诱捕瓶体1,然后旋紧瓶盖2。
利用瓶盖上的挂钩3,或用绳系在拴绳孔上,将诱捕瓶挂在树上1.0-1.5米左右的高度。
利用引诱剂的香味及红色瓶盖的颜色,引诱果蝇进入瓶内,进入瓶内的果蝇,或落入引诱剂中淹死,或在瓶壁爬行,无法逃脱。
根据果树种植情况,每1-2株杨梅树悬挂一个诱捕瓶,每10-20天更换一次引诱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市植保植检站,未经昆明市植保植检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3691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化验单消毒盒
- 下一篇:一种可温酒、闻香、品酒的饮酒组合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