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料线打水降料面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36782.5 | 申请日: | 2012-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764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谢友阳;周火青;杨佳龙;赵思;邹明东;周国钱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5/00 | 分类号: | C21B5/00;C21B7/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胡镇西 |
地址: | 430080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料线 打水 降料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炉大中修停炉检修领域,具体地指一种空料线打水降料面装置。
背景技术
高炉运行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停炉大修或中修。而高炉大修或中修前的停产操作,是高炉操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炉大修时的停炉需把炉内残余物料全部清出,高炉中修时则将料线降到检修的部位以下即可。高炉大中修停炉的方法主要有填充法和空料线打水法两种。由于后者较前者的清除工作量大为减少,因而高炉大中修停炉时一般都采用空料线打水法。
空料线打水法即通过打水来控制炉顶的温度,将炉内料面降到风口以下后停炉。该方法需要在炉顶安装专门制作的打水管。以前一般采用在炉喉下部的煤气取样孔处安装打水管,然而,自2000年以来高炉上的煤气取样管被取消,新建高炉均不设计煤气取样孔。因此,目前当高炉需采用空料线打水法停炉时,需在小休风时重新在炉皮和冷却壁上打出多个安装打水管的孔。然而,该方法不仅增加了休风时间,带来了直接经济损失,而且破坏了炉体的完整性,影响了炉体的强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空料线打水降料面装置,其不仅休风时间短、工作量少,而且能保证炉体的完整性和强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空料线打水降料面装置包括水管组件和安装在炉顶洒水孔中的多根打水管,水管组件的入口端与风口事故水源头连通,水管组件的出口端与多根打水管连接。
优选地,水管组件包括总水管、连接水管和多根分支水管,总水管的入口端与风口事故水源头连通,总水管的出口端与连接水管的进水孔连接,连接水管上的多个出水孔分别与多根分支水管的入口端连接,多根分支水管的出口端分别与多根打水管连接。
优选地,分支水管的出口端通过胶皮管与打水管连接。
优选地,总水管和分支水管上安装有流量调节阀和流量表。
优选地,打水管的管径为40毫米。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所设计空料线打水降料面装置的多根打水管安装在现有的炉顶洒水孔中,可大幅度减少工作量并缩短休风时间。而且,利用现有的炉顶洒水孔,无需破坏炉体结构,可保证炉体的完整性,从而保证炉体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空料线打水降料面装置安装在高炉炉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打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空料线打水降料面装置包括多根打水管10和水管组件。其中,水管组件包括总水管11、连接水管12和多根分支水管13。总水管11的入口端a1与风口事故水源头(未图示)连通,总水管11的出口端b1与连接水管12的进水孔连接,连接水管12上的多个出水孔分别与多根分支水管13的入口端a2连接,多根分支水管13的出口端b2分别通过多根胶皮管14与多根打水管10连接,多根打水管10分别安装在高炉20的多个炉顶洒水孔201中。
另外,总水管11和每根分支水管13上均安装有流量调节阀30和流量表31,以对总水管11和分支水管13的流量进行观察和调节,从而对打水管10的流量进行观察和调节,进而将炉顶的温度控制在要求范围内。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打水管10的管径为40毫米,而且打水管10上还开设有两排打水孔101,两排打水孔101之间的间距为25毫米,同一排的相邻两个打水孔101之间的间距为35毫米,每个打水孔101的直径为5毫米。
安装时,在高炉小休风前将风口事故水通过水管组件引出,在高炉小休风过程中将水管组件中的多根分支水管13用胶皮管14与多个打水管10连接并将炉顶上的多个洒水装置拆除,然后将预先制作好的多根打水管10插入炉顶洒水孔201中并固定。
工作时,总水管11将风口事故水通过连接水管12上的多个出水孔分配给多根分支水管13中,多根分支水管13再将各自水管中的水通过多根胶皮管14分别输送给多根打水管10,以对炉顶的温度进行控制。在此过程中,还可通过总水管11和分支水管13上的流量调节阀30和流量表31,进行观察并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流量调节,以对炉顶的温度进行精确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未经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3678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炉炉壳冷却装置
- 下一篇:细胞暴露在纳米颗粒气溶胶中的实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