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激光探伤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35764.5 | 申请日: | 2012-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314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刘承香;王仁龙;颜安和;唐西明;陶于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大学;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88 | 分类号: | G01N21/8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威世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0 | 代理人: | 何青瓦 |
地址: | 51806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激光 探伤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探伤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激光探伤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探伤方法主要以手动为主,例如现有的核电设备探伤,主要是靠人工进行胶黏贴,等胶凝固后,再检测胶形状来探伤。由于核电环境具有较强的辐射,这样就会伤害到检测人员的人身安全,又由于凝固胶本身的特点及检测人员手动涂胶很可能导致胶层的薄厚不均,这些都会影响到测量精度,总之这种老式的探伤方法,既不安全,也不可靠,同时基本没有防水性能,无法实现水下作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精度、自动化程度高的激光探伤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激光探伤系统无法水下作业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激光探伤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激光测距传感器、与所述激光测距传感器电连接的主机以及由所述主机控制的机械平台,所述激光测距传感器设于所述机械平台上;所述激光测距传感器置于一密闭防水的壳体内,所述壳体具有一供激光测距传感器与被测物体之间的光路进出的透光部。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下壳、弹性垫圈,所述上壳和下壳通过所述弹性垫圈密封;所述透光部位于下壳的底面。
进一步地,所述上壳的下边缘具有第一固定部件,所述下壳具有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相配合的第二固定部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和第二固定部件通过螺丝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上壳的一侧面具有一供线路穿过的孔。
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下壳的向对面均具有凹槽,所述弹性垫圈的上下两边具有与所述凹槽对应的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上壳或下壳的侧面设置有供压缩空气管路穿过的孔。
进一步地,所述下壳的底面具有若干圈环状凹槽,底面中间部分中空,底面上覆盖有一塑料垫片,所述塑料垫片具有所述环状凹槽相配合的环状凸起,且所述塑料垫片在与底面的中空部分对应的位置固定有高透光玻璃。
进一步地,所述塑料垫片外部有一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将所述塑料垫片固定在所述下壳的底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机械平台中包括由电机,所述电机为防水电机。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采用激光测距传感器,实现高精度测量;2)由主机远程控制激光测距传感器,保证检测人员的人身安全。此外,采用三维图像显示技术,给人以直观的视觉感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激光探伤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信息处理器内部原理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激光测距传感器与被测物体之间的距离效果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激光测距传感器的壳体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壳体的弹性垫圈的切面图;
图6A是图4中壳体的底面示意图;
图6B是图6A的底面的切面图;
图7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覆盖于图6A的底面之上的塑料垫片的示意图;
图7B是图7A的塑料垫片的切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固定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激光探伤系统采用激光测距传感器实现高精度测量,由主机远程控制激光测距传感器,保证检测人员的人身安全。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激光探伤系统至少包括激光测距传感器1、与激光测距传感器1电连接的主机2以及由主机2控制移动的机械平台(图中未示出),激光测距传感器3设于该机械平台上,机械平台台用于驱动激光测距传感器1扫描被测物体A的表面以及调整激光测距传感器1与被测物体A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主机2具体通过控制该机械平台的驱动电机的转动,来实现对机械平台的控制,例如,主机2可控制驱动电机的转速和旋转方向,驱动电机再带动机械平台在上、下、左、右、前、后移动,调整机械平台的方位,使激光束与被测物体A的表面保持垂直,便于进行探伤。
为便于进行系统维护,本实施例中激光测距传感器1经由信息处理器4与主机2电连接。信息处理器4具有供线路穿过的第一端口5和第二端口6,信息处理器4通过第一端口5与激光测距传感器1的电连接,通过第二端口6与主机2电连接。信息处理器4经由第一端口5输出控制信号并接收激光测距传感器1的数据信息;经由第二端口6与主机2通信并接入电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大学;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大学;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357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