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升降式接地检测井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32791.7 | 申请日: | 2012-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629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陈范娇;何华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桑莱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02 | 分类号: | G01R1/02;G01R3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谢敏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升降 接地 检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地检测井,具体涉及一种可升降的接地检测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接地检测井,一般在接地网的接地端子部位预留的固定检测孔,在检测孔上方覆盖埋设检测井盖。例如使用公告号为CN3433981的中国外观专利,公开了一种直接埋设在接地端子上方的接地检测井,这种检测井不能使接地检测仪表安装并长期固定在检测井内,每次检测接地网都需重新安装检测仪表,且不易于检测人员现场操作。
在大型接地网的检测中,尤其对处在空旷风沙较大、空气腐蚀性较强的厂址,接地网的接地井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近年来我国大型石油战略资源储备库的建设,良好的接地网检测涉及到储备资源的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接地检测井,既可避免接地井长期处于地面以上在空气中遭受风蚀、空气腐蚀,又可延长接地井的使用寿命;提高人员检测设备操作的方便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接地井使用寿命短、操作不方便等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升降式接地检测井,上述的接地检测井包括检测井上筒和检测井下筒,上述的检测井上筒的下部插入检测井下筒内部,使检测井上筒能在检测井下筒的内部升降滑动。并通过位于检测井下筒端部的螺纹与检测井下筒进行连接。检测井上筒设置有用于固定检测仪表的固定端子;而且检测井上筒上部有检测井盖。
更进一步的是:
上述的升降式接地检测井还包括底盘,上述的检测井下筒安装在底盘之上。加入底盘能更好的保证检测井固定在土壤中的稳定性。
上述的检测井下筒的上端部安装有橡胶垫,上述的橡胶垫的形状与检测井下筒上端筒壁的形状相适配。有了像胶垫,可以更好的保证检测井缩回时的密封。
上述的检测井上筒和检测井下筒通过螺纹进行连接。可以通过收紧或松开螺纹连接,使得检测井上筒在检测井下筒内部升降。
上述的检测井上筒的长度为0.3米至2米。并可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节。
上述的检测井下筒的长度为0.5米至10米,并可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节。
上述的检测井上筒和检测井下筒均为金属筒体或高分子材料筒体。
上述的橡胶垫的厚度为0.5毫米至100毫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 由于检测井能够升降,避免了接地检测井长期处于地面以上的空气中遭受风蚀、空气腐蚀,延长接地井的使用寿命。
2、 检测井上筒设置了用于安装检测仪表的固定端子,避免因不能将检测设备长期安装在检测井内带来的麻烦,提高人员检测设备操作的方便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一种升降式接地检测井,上述的接地检测井包括检测井上筒1和检测井下筒3,检测井上筒1的下部插入检测井下筒3内部,并通过位于检测井下筒3端部的螺纹7与检测井下筒3进行连接,可以通过松开或固紧螺纹7使检测井上筒1能在检测井下筒3内部升降滑动;检测井上筒1设置有用于固定检测仪表的固定端子4;而且上述的检测井上筒1上部有检测井盖6。一般来说,检测井上筒1的长度为0.3米至2米,检测井下筒3的长度为0.5米至10米。检测井上筒1和检测井下筒3的长度均可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节。检测井上筒1和检测井下筒3均为金属筒体或高分子材料筒体。
实施例2:
一种升降式接地检测井,上述的接地检测井包括检测井上筒1、检测井下筒3和底盘5,检测井下筒3安装在底盘5之上,增加了底盘能够使检测井的安装更加稳定。检测井上筒1的下部插入检测井下筒3内部,检测井上筒1与检测井下筒3通过筒端部的螺纹7进行连接。可以通过松开或固紧螺纹7使检测井上筒1能在检测井下筒3内部升降滑动;检测井上筒1设置有用于固定检测仪表的固定端子4;而且上述检测井上筒1上部有检测井盖6。一般来说,检测井上筒1的长度为0.3米至2米,检测井下筒3的长度为0.5米至10米。检测井上筒1和检测井下筒3的长度均可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节。检测井上筒1和检测井下筒3均为金属筒体或高分子材料筒体。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桑莱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桑莱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3279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