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盛汤容器及一次性汤面碗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26317.3 | 申请日: | 2012-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532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罗静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静婷 |
主分类号: | A47G19/03 | 分类号: | A47G19/03;A47G19/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375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容器 一次性 汤面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次性容器,具体涉及一种盛汤容器及采用该盛汤容器的一次性汤面碗。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许多公司都缺少自己的饭堂,越来越多的白领喜欢叫外卖。对于餐馆来说,在外送汤面、汤粉时,为了避免在外送的过程中,因面或粉长期浸泡在汤内而导致变糊的问题,通常的做法是,把煮好的面或粉与汤分离后放置在一次性碗内,而把汤装进塑料袋内。这样,就造成了浪费,而且也不卫生。
开餐的时候,需要把塑料袋打开或戳穿,让汤流进碗内,与面或粉混合。使用起来也十分的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出一种使用方便的盛汤容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出一种环保卫生、使用方便的一次性汤面碗。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之一,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盛汤容器,其包括顶部开口的槽体,以及拉手,槽体的底部或侧壁设有撕开部,拉手的一端与撕开部固定连接,拉手的另一端为自由端。
作为优选的结构,所述撕开部为刀版虚线,刀版虚线的孔为盲孔。刀版虚线所形成的图形为闭合图形,拉手的一端位于闭合图形内。
作为优选的结构,所述撕开部包括盖体,以及开设在槽体上的通孔,盖体 覆盖在通孔上并与通孔密封连接,拉手的一端与盖体固定连接。
更优选的,拉手与盖体一体成型连接。
更优选的,盖体为片状结构,盖体的面积大于通孔的面积,盖体的底面与槽体粘接。
更优选的,盖体的端面边缘设有凹槽,槽体上设有凸起,凸起与凹槽过盈配合。
更优选的,盖体的周缘设有外螺纹,通孔的周缘设有内螺纹,外螺纹与内螺纹螺接。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之二,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采用了上述目的之一的盛汤容器结构的一次性汤面碗,其包括碗体,顶部开口的槽体,上盖以及拉手,槽体的底部或侧壁设有撕开部,拉手的一端与撕开部固定连接,拉手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槽体的上周缘向外延伸有翻边,翻边与碗体的上周缘配合安装,上盖与翻边密封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使用时,只需拉动拉手,即可把撕开部掀起,槽体内的汤就可流入碗体内,完成汤与面的混合。若无需使汤与面混合,也可以把盛汤容器直接从碗体上取下而不必拉动拉手。使用起来十分的方便、卫生,而且也不必额外使用塑料袋来盛汤,十分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盛汤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一次性汤面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盛汤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一次性汤面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盛汤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一次性汤面碗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盛汤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一次性汤面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盛汤容器,其能方便地把容器中的汤液流出,其包括顶部开口的槽体,以及拉手,槽体的底部(也可以是侧壁)设有撕开部,拉手的一端与撕开部固定连接,拉手的另一端为自由端。
上述的盛汤容器可应用于一次性汤面碗中,该一次性汤面碗的结构为:
其包括碗体,顶部开口的槽体,上盖以及拉手,槽体的底部(也可以是侧壁)设有撕开部,拉手的一端与撕开部固定连接,拉手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槽体的上周缘向外延伸有翻边,翻边与碗体的上周缘配合安装,上盖与翻边密封连接。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以便于更清楚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思想。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盛汤容器,其包括顶部开口的槽体1,以及拉手3,槽体1的底部设有撕开部,拉手3的一端与撕开部固定连接,拉手3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撕开部为刀版虚线2,刀版虚线2的孔21为盲孔。刀版虚线2所形成的图形为闭合图形(如圆形、方形、菱形等,实际上,也可以不是闭合 图形,如弧形也可以),拉手3的一端位于闭合图形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静婷,未经罗静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2631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