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浸入式散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23579.4 | 申请日: | 2012-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408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曾崑彬;曾锟铆 | 申请(专利权)人: | 祐彬营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0B15/34 | 分类号: | B30B15/34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何为;李宇 |
地址: | 中国台湾彰化县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浸入 散热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浸入式散热系统,尤指一种将多数散热管分别贯穿容器并相对位于容器内部的容置空间,以增加容器容置空间内的散热面积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油压机都是从主储油桶或辅助储油桶内释放出液压油,并透过温度控制阀将液压油送入油过滤器,而液压油除了主要作为传送压力功能外,同时亦可带走油压机内部所产生的热源,也因此从主储油桶或辅助储油桶内释放出液压油并经过温度控制阀前,通常需设置有一冷却器,以藉由该冷却器控制液压油最适合的操作温度。
然而,一般冷却器使用久了之后,冷却器内部容易卡附液压油的污垢杂质,若相关人员未加以清理冷却器内部的污垢杂质时,将导致冷却器逐渐丧失其冷却功能,同时又加上主储油桶或辅助储油桶亦皆无散热功效,即造成液压油无法控制在适合的操作温度下,致使油压机无法正常运作。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浸入式散热系统,主要可增加一容器的容置空间内的散热面积,以供容器的容置空间内所装设液体的热能传导至容器外部,达到降低液体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浸入式散热系统包括有:
一容器,内部包含一容置空间;
多数散热管,每一散热管呈中空状并于其两端具有管口,且各散热管分别贯穿该容器并相对位于容置空间内,各散热管其两端的管口分别露出于容器的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该容器于散热管至少一端的管口处设置有至少一风扇,以透过风扇强制将外部冷空气集中流向至散热管内部呈中空状的空间中,达到进一步提升散热管的散热效能。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这些散热管之间设有间距。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这些散热管其管口相互连接,使这些散热管构成回绕式的形式。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这些散热管其管体外部增设有多数散热鳍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利用多数散热管可相对增加容器容置空间内的散热面积,以供容器的容置空间内的液体与散热管其管体形成接触,并经由这些散热管将液体的热能传导至容器外部(即液体的热能可传导至散热管,再经由散热管内部呈中空状的空间散发至空气当中),同时透过每一散热管呈中空状且两端的管口分别露出于容器的表面,使得外部冷空气可于散热管中形成对流,藉以达到提升散热管的散热效能。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申请文件所揭露的内容,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可轻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前述的目的及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其散热管透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侧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实施例示意图。
标号说明:
1、容器;
10、容置空间;
11、导管;
2、散热管;
21、管口;
3、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审查员能方便简捷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内容与优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能够更为显现,兹将本实用新型配合附图,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以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请参阅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浸入式散热系统,包括有一容器1及多数散热管2,其中:
容器1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10,且容器1设有至少一个以上与容置空间10相通的导管11,使得液体可经由导管11装入容置空间10。
散热管2呈中空状并于其两端具有管口21,且各散热管2分别贯穿前述容器1并相对位于容置空间10内,又各散热管2其两端的管口21分别露出于容器1的表面,使得散热管2其管体位于容器1的容置空间10内,而散热管2其两端的管口21相对露出于容器1的表面,且散热管2的管口21周缘可与容器1的表面形成密封接合,使其将散热管2其管体密封于容器1的容置空间10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祐彬营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祐彬营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235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