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捆扎丝下料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23358.7 | 申请日: | 2012-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259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徐智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21F23/00 | 分类号: | B21F23/00 |
代理公司: | 余姚德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9 | 代理人: | 胡小永 |
地址: | 315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捆扎 丝下料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捆扎丝下料机。
背景技术
建筑柱梁的骨架是钢筋,柱梁的承载能力与内部钢筋合理分布后固定密切相关,固定的方法是使用18#-22#的低碳素钢丝将其捆扎。捆扎丝的长短是由钢筋的粗细所决定,规格尺寸有200、250、300、350、400、450mm六种,它们由大捆盘头的低碳素钢丝经剪切而成。建筑工地现场捆扎丝的下料方法一直遗用陈旧的老办法,即:在大捆盘头低碳素钢丝原材料中,任意取出100-200圈盘丝,用老式的钆刀沿圆周方向剪切获取段丝;也有一些工地现场甚至使用砂轮切割机沿圆周切割分段使用,切割操作过程很不安全。这些落后的下料方式存在的共同问题主要有:一是在大捆盘丝中分取小股盘丝时极易缠绕紊乱,剥离乱丝时费时费材料;二是小股盘丝沿圆周方向剪断是凭目测分剪,分剪长短不一,捆扎时长度不够的段丝被直接丢弃。三是钢筋捆扎工人为减少分剪多规格带来的麻烦,常常有意按长规格尺寸分剪便于粗、细钢筋都可以捆扎,人为造成材料浪费。对一幢建筑来说,钢筋捆扎丝虽属小宗材料,但整个建筑行业用量却相当可观,造成浪费和安全危害不可小视。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捆扎丝下料机,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二)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捆扎丝下料机,包括带轮、减速机构、转动装置、切割装置、推动装置和摆杆,所述减速机构分别与所述带轮和转动装置相连,所述转动装置两端分别与所述切割装置和推动装置相连,所述摆杆分别与所述切割装置和推动装置顶端相连。
进一步,所述带轮包括主动带轮(1)和从动带轮(2),所述主动带轮(1)通过V带带动从动带轮(2)。
进一步,所述减速机构包括蜗杆(3)和蜗轮(4),所述蜗杆(3)与所述蜗轮(4)相啮合。
进一步,所述蜗杆(3)与所述从动带轮(2)同轴。
进一步,所述转动装置包括输出轴(01)、第一联接轴(02)和第二联接轴(03);
所述输出轴(01)右端通过不完全齿轮(5)和第一齿轮(7)与所述第一联接轴(02)右端相连;
所述第一联接轴(02)最右端通过第二齿轮(9)和第三齿轮(11)与所述第二联接轴(03)右端相连。
进一步,所述不完全齿轮(5)与第一齿轮(7)相啮合,实现间隙运动;
所述第二齿轮(9)和相同大小的第三齿轮(11)相啮合,使得第一联接轴(02)与第三齿轮(11)内部的第二联接轴(03)等速运转。
进一步,所述切割装置包括送丝轮和切刀(12),所述切刀(12)与所述送丝轮相连;
所述送丝轮为两个,包括第一送丝轮(13)和第二送丝轮(17),所述第一送丝轮(13)位于第二联接轴(03)上左端,所述第二送丝轮(17)位于第一联接轴(02)上左端;所述第一送丝轮(13)与第二送丝轮(17)的直径相同,所述第一送丝轮(13)和第二送丝轮(17)在第一联接轴(02)与第二联接轴(03)的带动下同步等速运转;所述第一送丝轮(13)和第二送丝轮(17)之间设有下料凹槽(15);
所述切刀上设有弹簧(14)。
进一步,所述推动装置包括推杆(8)和凸轮(6),所述推杆(8)位于所述凸轮(6)上端;所述不完全齿轮(5)通过与之相啮合的第一齿轮(7)带动推动装置上下活动。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使用简单,实用便携、切割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捆扎丝下料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捆扎丝下料机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捆扎丝下料机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带轮、减速机构、转动装置、切割装置、推动装置和摆杆,所述减速机构分别与所述带轮和转动装置相连,所述转动装置两端分别与所述切割装置和推动装置相连,所述摆杆分别与所述切割装置和推动装置顶端相连。
所述带轮包括主动带轮1和从动带轮2,所述主动带轮1通过V 带带动从动带轮2。
所述减速机构包括蜗杆3和蜗轮4,所述蜗杆3与所述蜗轮4相啮合。
所述蜗杆3与所述从动带轮2同轴。
所述转动装置包括输出轴01、第一联接轴02和第二联接轴0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2335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