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监测渗漏的输送管道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18105.0 | 申请日: | 2012-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981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2 |
发明(设计)人: | 闵汝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川力智能阀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D5/02 | 分类号: | F17D5/02 |
代理公司: | 成都博通专利事务所 51208 | 代理人: | 陈树明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监测 渗漏 输送 管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送管道,尤其涉及一种可监测渗漏的输送管道。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对输送管道的泄漏检测主要有两类。一是通过人工携带仪器沿途对管道因所输送液体或气体泄漏而产生的微小振动进行检测,进而判断是否存在泄漏;需要在安静的夜间进行,不能及时的发现泄露,而且工作量大,人工成本高。二是通过在沿途管道内,大量安装、铺设检测所输送流体的流量、压力、液位、温度等参数的传感器,并将这些传感器的数据传输到中央处理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判定所测参数异常,则认定管道存在泄露。但是由于管网分布复杂,邻近管道之间的流体相互干扰大,并且输送流体的流量等参数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也难以控制与消除,其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差;所需要的各种传感器数量庞大,检测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可监测渗漏的输送管道,该种输送管道能够及时、可靠的检测出管道的渗漏,检测成本低,易于推广。
本实用新型实现其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监测渗漏的输送管道,包括相互连接的多节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节管道的每节管道的管壁为密封的夹层,在密封的夹层内安装有能检测所输送流体的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和原理是:
流体通过管道的内腔进行输送,正常情况下,管道内壁无缝隙,液体不会渗漏到密封的夹层,传感器也检测不到所输送的流体,可以判定管道无渗漏;而当管道内壁有缝隙,发生渗漏时,渗漏的液体会集中堆积在密封的夹层内,而被夹层内的传感器检测到,从而检测出该传感器所在的该节管道发生渗漏,可靠地实现输送液体的渗漏检测及定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一、渗漏发生后,渗漏的流体将集中在管道的夹层内,由传感器及时检测出,不受环境噪声等其它外界因素的影响。其检测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靠;并且能够直接的定位出泄露管道的位置。
二、无需在安静的夜间、费时费力的人工手持仪器沿途逐一探测,而只需在白天人工巡查,读取传感器即可。所需投入的劳动量大大减少,劳动力成本低;而且在管道上只需安装一种传感器,较之安装多种传感器及复杂的计算分析处理硬件和软件,其系统投入少,检测分析结果更准确可靠。
上述的密封的夹层的下部设有下凹的测漏槽,传感器安装在测漏槽内。
这种结构的管道适用于输送流体比重大于空气的情形,当发生泄露时,泄露的流体会迅速集中在测漏槽中,使得传感器能够更加及时可靠地检测出泄露的发生。
上述的传感器为两个,分别安装在测漏槽的不同高度处。
当输送流体比重大于空气时,通过两个传感器可以检测到泄露流体的时间差,可以计算出泄露的速度(泄露的严重程度)。
上述的传感器为具有声音报警功能的传感器。
这样,当传感器检测到所处位置有输送的流体时(即发生了流体渗漏),会自动发出报警声音,便于巡查人员在巡查时及时发现并处理。
上述的传感器为具有显示功能的传感器,其显示部分设于夹层的外壁上。
这样,方便巡查人员从管道外部读取传感器的检测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是,一种可监测渗漏的输送管道,包括相互连接的多节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节管道的每节管道的管壁为密封的夹层1,在密封的夹层1内安装有能检测所输送流体的传感器3。
本实施例的密封的夹层1的下部设有下凹的测漏槽2,传感器3安装在测漏槽2内。
本实施例的传感器3为两个,分别安装在测漏槽2的不同高度处。
本实施例的传感器3为具有声音报警功能的传感器。
实施例二
本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传感器3为具有显示功能的传感器,其显示部分设于夹层1的外壁上。这样,方便巡查人员读取传感器的检测数据,但需要在夹层的外壁上穿孔,并对穿孔进行密封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川力智能阀业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川力智能阀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181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