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爆心投影点定位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17522.3 | 申请日: | 2012-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107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发明(设计)人: | 法俊衍;蒋学敏;赵浩;徐跃生;赵峰;谈吉兆;陈安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第二电子仪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S5/18 | 分类号: | G01S5/18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张利强 |
地址: | 213015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投影 定位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爆心探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爆心投影点定位系统。
背景技术
监测爆炸时间,爆心投影点位置,为估算瞬时毁伤情况、预测地面和空气放射性沾染情况,为谋划袭击后果处置建议提供依据。
原单站采用方向盘、机电测角仪测角。这些型号的测角装置均须人员进行操作,距离测量时采用以核电磁脉冲到达时间为核爆时间,以冲击波到达时间为冲击波运行时间,而通过测冲击波到达时间来计算爆心距离时,需考虑到风向、风速、气温、气压、大气非均匀性等因素的影响,以修正冲击波运行速度,实际冲击波速度为理论值,所以距离误差较大。单站在已知角度和距离的条件下使用极距法对爆心投影点定位。多站的站位采用GPS或北斗系统定位,使用机电测角仪三站交汇法定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精确计算出爆心投影点定位坐标的爆心投影点定位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爆心投影点定位系统,包括:传感器阵列单元、电磁脉冲接收单元、信号处理单元,所述核爆炸产生核电磁脉冲,所述电磁脉冲接收单元接收所述核电磁脉冲信号,并将核电磁脉冲信号传递至信号处理单元,所述信号处理单元通过信号传输线与所述传感器阵列单元连接,所述传感器阵列单元包括大于等于3个冲击波接收传感器阵列组成。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为单站探测爆炸发生点。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信号传输线为电缆。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冲击波接收传感器阵列包括矩形阵列、环形阵列。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冲击波接收传感器阵列内均匀布设有大于等于3个冲击波接收传感器。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矩形阵列内布设有大于等于4个冲击波接收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爆心投影点定位系统为单站全自动爆心投影点定位,不受能见度影响,探测距离远,精确计算出爆心投影点的坐标,探测误差小,定位精度较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爆心投影点定位系统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传感器阵列单元,2、电磁脉冲接收单元,3、信号处理单元,4、电缆,5、冲击波接收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
一种爆心投影点定位系统,包括:传感器阵列单元1、电磁脉冲接收单元2、信号处理单元3。
所述核爆炸产生核电磁脉冲,所述电磁脉冲接收单元2接收所述核电磁脉冲信号,并将核电磁脉冲信号传递至信号处理单元3,所述信号处理单元3通过电缆4与所述传感器阵列单元1连接。
所述传感器阵列单元1包括大于等于3个冲击波接收传感器5阵列组成,所述冲击波接收传感器5阵列包括矩形阵列、环形阵列。本实用新型在直径为3m的环形阵列内均布大于等于3个冲击波接收传感器5,所述矩形阵列内布设有大于等于4个冲击波接收传感器5,可以根据使用条件设定圆的大小,也可以根据具体要求设定冲击波接收传感器5组成不同结构的阵列。
所述信号处理单元3将核电磁脉冲信号到达时间与各冲击波接收传感器5的波达时间记录,时间均精确到1us,冲击波传播速度相当于音速,所以1us大约0.34mm,若冲击波接收传感器5之间2m距离的实际用时大约5882us分辨率大约0.34mm,利用核电磁脉冲信号到达时间与各冲击波接收传感器5的波达时间差,并结合各冲击波接收传感器5的三维坐标系中的坐标,通过数学算法精确计算出爆心投影点的坐标。
核电磁脉冲信号到达时间也为爆炸产生时刻,核电磁脉冲速度与光速相同,所以10km到达时间33us,而冲击波时间与音速相当,33us相当于冲击波运行距离11.22mm,误差可以忽略。
定义已知的核电磁脉冲信号到达时间为t,各冲击波接收传感器5的波达时间为ti ,所述冲击波接收传感器5的坐标为(Xsi,Ysi,Zsi)。定义未知的爆炸发生单元中爆心的坐标为(X,Y,Z);定义v为冲击波的传播速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第二电子仪器有限公司,未经常州第二电子仪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1752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抗干扰低功耗的红外检测电路
- 下一篇:一种袋式电池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