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ARM的带指纹及语音识别电动车远程防盗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216046.3 | 申请日: | 2012-05-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241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 发明(设计)人: | 蔡剑华;凌斌;贾阳超;张玲;刘云坚;郝玉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文理学院 |
| 主分类号: | B60R25/10 | 分类号: | B60R25/10;B62H5/20 |
| 代理公司: | 常德市源友专利代理事务所 43208 | 代理人: | 刘红祥 |
| 地址: | 4150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arm 指纹 语音 识别 电动车 远程 防盗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车远程防盗系统,具体来说是一种基于ARM的带指纹及语音识别电动车远程防盗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车一般都是通过钥匙和遥控器上锁和解锁的,主人都得带着钥匙和遥控器,一个是携带麻烦,另一个是万一遗失钥匙和遥控器就无法开动电动车,使用不是很方便,电动车操作的智能化程度不够高。再者,现在电动车的报警大都使用车载报警系统的尖锐鸣叫和无线遥控器报警,一方面是严重受距离的影响,一旦车主离车超过它的距离范围,将听不到鸣叫,也接受不到无线遥控器的报警,报警装置形同虚设;另一方面是,若很多台电动车放在一起,由于报警的鸣叫声大都一样,主人无法识别是否是自己的车发出的警报,从而造成误判。现实生活中,由于电动车的便捷化,实用化和绿色化,使得现在很多的家庭都有了电动车,那么电动车的操作智能化及安全性就摆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指纹和语音双重识别的,安全、方便的基于ARM的带指纹及语音识别电动车远程防盗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基于ARM的带指纹及语音识别电动车远程防盗系统,包括振动传感模块、指纹识别模块、语音识别模块、GSM收发模块、电机控制模块、龙头控制模块、键盘模块、鸣叫报警模块、ARM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振动传感模块、指纹识别模块、语音识别模块、GSM收发模块、电机控制模块、龙头控制模块、键盘模块、鸣叫报警模块均与ARM控制模块相连。
所述振动传感模块内安装有振动传感器。
所述指纹识别模块和语音识别模块内分别设有指纹和语音预存按键以及指纹和语音识别指示灯。
所述GSM收发模块内设有SIM卡适配器,用于收发短信或拨打电话。
所述电机控制模块和龙头控制模块内安装有继电器和传感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使用本装置系统之后,电动车龙头和电机必须通过指纹识别和语音识别的双重解锁才能开启使用,大大提升了电动车的防盗安全级别,而且避免了驾驶者携带钥匙及万一遗失钥匙带来的麻烦,使用更加方便。同时,将ARM和GSM模块联合应用,借助手机网络,避免了报警受距离的影响,把报警距离延长到手机信号覆盖的所有区域,实现远程报警,用户还可以回复短信对电动车锁的状态进行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系统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具体说明。
如图1所示,振动传感模块、指纹识别模块、语音识别模块、GSM收发模块、电机控制模块、龙头控制模块、键盘模块、鸣叫报警模块均与ARM控制模块相连。所述振动传感模块内安装有振动传感器。所述指纹识别模块和语音识别模块内分别设有指纹和语音预存按键以及指纹和语音识别指示灯。所述GSM收发模块内设有SIM卡适配器,用于收发短信或拨打电话。所述电机控制模块和龙头控制模块内安装有继电器和传感装置。
工作时,指纹识别模块接收指纹信息,和预存的标准指纹信息进行比对,如果指纹验证合法,则通过ARM控制模块发送命令到电机控制模块,电机控制模块控制电机解锁,使电机机处于可发动状态,同时启动语音识别模块,语音识别模块接收语音信息,和预存的标准语音信息进行比对,如果语音匹配合法,则发送指令给龙头控制模块,控制龙头解锁。否则,在未解锁的情况下,如果振动传感模块发出车子被振动信息,则鸣叫报警模块发出鸣叫报警,进一步若电机、龙头有异常或被强行解锁,ARM控制模块将控制GSM收发模块,向预先设定的车主、物业中心或家属等的电话号码发短信或拨打电话,进行远程报警,同时发出鸣叫声。用户还可以回复短信,通过GSM收发模块接受,由ARM控制模块处理,对电动车锁的状态进行控制和查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文理学院,未经湖南文理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160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