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混合床层的尾气吸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14391.3 | 申请日: | 2012-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249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杨旭东;唐申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旭日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04 | 分类号: | B01D53/04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马辉 |
地址: | 430030 湖北省武汉市汉口解***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合 尾气 吸附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废气吸附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混合床层的尾气吸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各国间环保议题的增多和对环境的日益重视,国内也加大了环保治理和控制的力度,对各种有机溶剂的尾气给出了排放标准,而且日益严格。工业废气中对于挥发性有机尾气的处理,在高浓度时一般采用冷凝法将有机气体冷凝成液体后收集,对低浓度的有机尾气则采取直接排放或经过吸附装置进行简单吸附后排放,排放难以达到排放要求。也有采取二级吸附的方式达标排放的,但是装置复杂,投资过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混合床层的尾气吸附装置,该吸附装置吸附尾气效果好,而且装备简单,成本低廉。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混合床层的尾气吸附装置,它包括吸附器,所述吸附器上设有吸附进气端、吸附排气端、脱附进气 端和脱附排气端,其中吸附进气端与尾气相连,吸附排气端通入排气,脱附进气端与脱附气源相连,脱附排气端经过冷凝器与分层槽相连,吸附器装有有吸附介质层,吸附介质层为至少两层。
优选的,所述吸附介质为沸石、颗粒活性炭、硅胶、活性氧化铝、多孔性树脂、分子筛、活性炭纤维中的至少两种。
优选的,所述吸附器吸附排气端设有气体浓度检测仪。
优选的,所述吸附器脱附进气端与吸附器之间设有干燥冷却风机,吸附器脱附排气端设有湿度仪。
本实用新型尾气吸附装置利用两层以上的混合床层吸附介质进行尾气吸附和脱附,避免了二级吸附等增大成本投资的吸附方式。同时,至少两层不同吸附性能的吸附介质组合,其中一种吸附介质吸附容量大、另一种吸附介质吸附程度深,可以使该混合床层吸附装置具有更深度的吸附有机溶剂功能,达到尾气排放标准。并且,气体浓度检测仪和湿度仪可以判断吸附和干燥是否完全。用本实用新型的混合床层吸附装置进行尾气吸附,可以有效的净化废气,并且可以回收有机溶剂,节省成本,具有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吸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第一吸附器、2.第二吸附器、3.空气制冷机、4.风机、5.冷凝器、6.分层槽、7.活性炭纤维、8.颗粒活性炭。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混合床层的尾气吸附装置,包括第一吸附器1和第二吸附器2,上述吸附器上各设有吸附进气端、吸附排气端、脱附进气端和脱附排气端。其中尾气通过空气制冷机3和风机4后与第一吸附器1和第二吸附器2的吸附进气端相连。第一吸附器1和第二吸附器2的吸附排气端通过气体浓度检测仪检测气体浓度后通入排气。脱附进气端与脱附气源相连,之间设有干燥冷却风机。脱附排气端设有湿度仪,经过冷凝器5与分层槽6相连。吸附器内装有吸附介质层,所述吸附介质为两层,由上到下依次为活性炭纤维7和颗粒活性炭8。
在吸附过程中,有机溶剂尾气通过空气制冷机3制冷后由风机4送到第一吸附器1和第二吸附器2中,依次通过吸附介质颗粒活性炭8和活性炭纤维7吸附后通过气体浓度检测仪检测气体浓度并排出。在脱附过程中,脱附气源加热穿过混合床层,依次通过活性炭纤维7和颗粒活性炭8后,将吸附的有机溶剂脱附出来,排至冷凝器5中,降温冷凝后送至分层槽6中完成有机溶剂的有机相和水相分层,分别回收即可。并且还可以通过干燥冷却风机对脱附后的吸附器进行干燥冷却,通过湿度计判断是否干燥完成。
上述脱附气源为蒸汽、氮气、热空气或混合交换使用。上述混合床层的吸附介质为沸石、颗粒活性炭、硅胶、活性氧化铝、多孔性树脂、分子筛、活性炭纤维中的至少两种,其中一种吸附介质吸附容量 大、另一种吸附介质吸附程度深,可以使该混合床层吸附装置具有更深度的吸附有机溶剂功能,达到两级吸附的效果,但是能节省成本,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旭日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武汉旭日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1439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