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脱钩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07376.6 | 申请日: | 2012-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829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徐玉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玉山 |
主分类号: | G01N1/12 | 分类号: | G01N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450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脱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脱钩器,具体地说是一种应用于起重设备上的自动脱钩器,可广泛应用于海洋沉积物监测领域。
背景技术
海洋沉积物监测主要依靠抓斗式采泥器完成采样工作,目前,国内抓斗式采泥器上均采用配重式脱钩器,当采泥器到达海底,悬挂采泥器的绳子出现松弛时,挂钩在配重端的重力作用下,自动脱离所挂锁链,实现脱钩。然而,这种脱钩器脱钩效果受以下因素制约:1)海流较大时,即使采泥器到海底,绳子在海流作用下,也会产生一定的拉力,经常导致松弛度不够无法完成脱钩;2)海流较小时,采泥器到底后,仍需下放一定长度的绳子,使其完全处于松弛状态才能满足脱钩需要。因而,受上述两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海洋沉积物监测工作中,经常发生脱钩器无法脱钩导致采样失败的情况,降低了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自动脱钩器,对采泥器配套的脱钩器进行了改进,改变了自动脱钩原理,采用弹簧弹力脱钩的原理,大大提高了脱钩成功率,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自动脱钩器,包括钩体,所述钩体的一端设有卡槽,所述钩 体的另一端设有用于提拉所述钩体的提拉绳穿孔;
所述钩体内设有力柱;所述的力柱一端为锥形端,位于钩体的卡槽处,用于悬挂采泥器的卡环;所述的力柱另一端设有悬挂绳穿孔,用于悬挂采泥器的悬挂绳;
所述的力柱通过复位弹簧与力柱套筒弹性连接,复位弹簧处于自然伸长状态时,力柱锥形端位于所述钩体的力柱套筒内,复位弹簧处于收缩状态时,力柱锥形端位于所述钩体的卡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力柱套管外设有盖板,方便更换配件。
进一步地,所述钩体的一端还设有引导环,用于固定提拉绳,保持受力方向。
本实用新型自动脱钩器的所用材料均为高强度防腐材料。
沉积物采样时,提拉绳穿过引导环和提拉绳穿孔,将采泥器的卡环套在力柱锥形端上,向上提拉提拉绳使力柱锥形端插入卡槽内,保证卡环不滑出。采泥器到达海底后,提拉绳的拉力消失,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力柱缩回力柱套筒内,力柱锥形端离开钩体卡槽,卡环滑出,完成脱钩。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采用弹簧弹力脱钩原理,简单实用,制造难度低,采样成功率达100%,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海洋沉积物监测及类似作业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自动脱钩器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自动脱钩器悬挂采泥器的示意图;
图中:1-力柱、2-复位弹簧、3-提拉绳穿孔、4-悬挂绳穿孔、5-力柱套筒、6-引导环、7-钩体、8-卡槽、9-采泥器、10-卡环、11-提拉绳、12-悬挂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
一种自动脱钩器,包括钩体7,所述钩体7的一端设有卡槽8,所述钩体7的另一端设有用于提拉所述钩体的提拉绳穿孔3;所述钩体7内设有力柱1;所述的力柱1一端为锥形端,位于钩体7的卡槽8处,用于悬挂采泥器9的卡环10;所述的力柱1另一端设有悬挂绳穿孔4,用于悬挂采泥器9的悬挂绳12;所述的力柱1通过复位弹簧2与力柱套筒5弹性连接,复位弹簧2处于自然伸长状态时,力柱1的锥形端位于所述钩体7的力柱套筒5内,复位弹簧2处于收缩状态时,力柱1的锥形端位于所述钩体7的卡槽8内。
所述钩体7的卡槽8端还设有引导环6,用于固定提拉绳11,保持受力方向。
本实用新型自动脱钩器的所用材料均为高强度、防腐材料。
如图2所示,沉积物采样时,提拉绳11穿过引导环6和提拉绳 穿孔3,将采泥器9的卡环10套在力柱1的锥形端上,向上提拉提拉绳11使力柱1的锥形端插入卡槽8内,保证卡环10不滑出。采泥器9到达海底后,提拉绳11的拉力消失,在复位弹簧2的作用下,力柱1缩回力柱套筒5内,力柱1的锥形端离开钩体7的卡槽8,卡环10滑出,完成脱钩。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玉山,未经徐玉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0737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节能环保LED显示屏
- 下一篇:汽车油底壳气密差压检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