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携式筷子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00432.3 | 申请日: | 2012-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258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郑耀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耀夫 |
主分类号: | A47G21/10 | 分类号: | A47G21/10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谢敏 |
地址: | 6283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筷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筷子,具体是便携式筷子。
背景技术
现有的筷子不便于携带,目前人们在餐馆进餐或叫外卖时常常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筷子虽然使用方便,但其使用一次后因不能被回收利用而直接被丢弃,丢弃的一次性筷子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会造成大量的白色垃圾。一次性筷子使用的木料会造成大量的树木被砍伐,而大量砍伐树木会造成水土流失、绿洲沙漠化、空气中粉尘增多等环保问题,从而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便于携带且能循环利用,从而节省资源和环保的便携式筷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便携式筷子,包括外套管、设置在外套管内的内套管及设置在内套管内的夹持杆,所述外套管、内套管及夹持杆均构成上大下小的倒圆锥台状,所述外套管下端的管径小于内套管上端的管径且大于内套管下端的管径,所述内套管下端的管径小于夹持杆上端的直径且大于夹持杆下端的直径;所述外套管下端开口,且外套管连接有封闭其下端开口的下端盖。本实用新型在应用时通过取下下端盖,内套管和夹持杆在重力的作用下降落,并通过人工手动拉动内套管和夹持杆,从而使内套管与外套管和夹持杆之间形成过盈配合,如此,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不会往回收缩。
所述外套管下端的内侧壁连接有第一弹性垫圈,所述内套管下端的内侧壁连接有第二弹性垫圈。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弹性垫圈能避免外套管与内套管之间出现硬性摩擦,更便于使外套管与内套管之间形成过盈配合;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弹性垫圈能避免内套管与夹持杆之间出现硬性摩擦,更便于使内套管与夹持杆之间形成过盈配合。
所述外套管的上端开口,且外套管连接有封闭其上端开口的上端盖。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取下上端盖而取出内套管和夹持杆,从而便于对内套管和夹持杆进行清洗。
所述上端盖上连接有挂扣,且挂扣连接有吊绳。本实用新型通过吊绳可将本实用新型系在人们随身携带的工具或设备上,从而更便于本实用新型的携带。
所述外套管、内套管及夹持杆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的外套管、内套管及夹持杆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便于取材和生产制造,且不会因霉变或生锈而影响人们的健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包括外套管、内套管及夹持杆,外套管、内套管及夹持杆均构成上大下小的倒圆锥台状,外套管连接有封闭其下端开口的下端盖,本实用新型在未使用时因内套管设置在外套管内,夹持杆设置在内套管内,本实用新型通过多节嵌套的方式使本实用新型较常用的筷子长度减短,这就使本实用新型可重复利用且更便于携带,每个人都可长期使用自己使用过的筷子,更加卫生,且本实用新型能避免现有使用一次性木制筷子所导致的水土流失、绿洲沙漠化、空气中粉尘增多等环保问题,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未应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应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为:1、外套管,2、内套管,3、夹持杆,4、下端盖,5、上端盖,6、挂扣,7、吊绳,8、第一弹性垫圈,9、第二弹性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
如图1及图2所示,便携式筷子,包括外套管1、内套管2及夹持杆3,其中,外套管1、内套管2及夹持杆3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外套管1、内套管2及夹持杆3均构成上大下小的倒圆锥台状,即外套管1和内套管2均为上大下小的圆管,夹持杆3为上大下小的圆柱。内套管2设置在外套管1内,外套管1下端的管径小于内套管2上端的管径且大于内套管2下端的管径;夹持杆3设置在内套管2内,内套管2 下端的管径小于夹持杆3上端的直径且大于夹持杆3下端的直径。
外套管1上下两端均设有开口,且外套管1连接有封闭其下端开口的下端盖4及封闭外套管1上端开口的上端盖5。为了便于下端盖4和上端盖5与外套管1连接,外套管1上下两端的内侧壁上均设有内螺纹,而下端盖4和上端盖5上设有有外螺纹。上端盖5上连接有挂扣6,且挂扣6连接有吊绳7。为了便于夹持杆3的清洗,内套管2上下两端均开口。为了便于紧固内套管2与外套管1和夹持杆3之间的连接,且避免内套管2与外套管1和夹持杆3之间出现硬性摩擦,外套管1下端的内侧壁连接有第一弹性垫圈8,第一弹性垫圈8位于外套管1下端内螺纹的上方,内套管2下端的内侧壁连接有第二弹性垫圈9,其中,第一弹性垫圈8和第二弹性垫圈9均采用橡胶制成。
如上所述,则能很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耀夫,未经郑耀夫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004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