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有增程器的电动三轮车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94615.9 | 申请日: | 2012-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651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熊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宗申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11/00 | 分类号: | B62K11/00;B62K5/027;B62M7/06 |
代理公司: | 重庆弘旭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0209 | 代理人: | 周韶红 |
地址: | 400054***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增程器 电动三轮车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三轮车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带增程器的电动三轮车的总体结构形式。
背景技术
目前,带有增程器的电动三轮车已经逐渐走入市场,为客户所接受。但是,增程器在给电动三轮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1、电动三轮车本身基本无噪音,在行驶的过程中,主要是驱动电机旋转所发出的声音,通常情况下小于60分贝;而带有增程器的电动三轮车噪音较大,这是由于发电机部分是由通用汽油机提供功率,而通用汽油机的行业标准通常在100分贝左右,因此,降低了客户的接受意愿。2、纯电动三轮车在行驶过程中基本无振动,而带有增程器的电动三轮车震动强烈,这是由于内燃机活塞的运动产生强烈震动,并传递至整车,因此,使用户的舒适感下降。3、带有增程器的电动三轮车的发电机的电机、通用汽油机和控制器均为热源,导致温度升高,影响到产品的性能,甚至造成烧毁整程器产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性好的带有增程器的电动三轮车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带有增程器的电动三轮车结构,包括驾驶员座位和增程器发电机,所述增程器发电机包括电机、通用汽油机和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员座位的前方设有风道,所述增程器发电机设置在所述驾驶员座位的下方,所述电机、通用汽油机缸头及控制器正对所述风道的入风口。
上述带有增程器的电动三轮车的总体布置设计还包括车架,所述增程器发电机通过减震支座设置在所述车架上。
所述减震支座由上支撑板、下支撑板和中间橡胶块连接而成。
为了减小油管长度并便于油管接入,所述通用汽油机的邮箱设置在所述驾驶员座位下方且靠近化油器一侧。
为了减小噪音,所述电动三轮车的总体布置设计还包括消声器,所述消声器包括一级消声器、二级消声器和柔性连接。
为了连接牢固,所述二级消声器通过挂件设置在所述车架上。
上述带有增程器的电动三轮车的总体布置设计还包括电池,为了平衡整车重量分布,加强电动三轮车的通用性,所述电池设置在所述电动三轮车车厢的下方正中位置。
上述带有增程器的电动三轮车的总体布置设计还包括驱动电机,为了根据不同群体需求调节驱动电机位置、型号及减速比,快速实现一车多配,所述驱动电机小飞与后桥大飞通过链条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驾驶员座位前方设置风道,风道在车辆行驶时将迎面而来的风引入驾驶座座位及车厢下方,且风速随车速上升而上升,将增程器发电机设置在所述驾驶员座位的前方,使电机、通用汽油机缸头及控制器正对所述风道的入风口,便于通用汽油机和电机工作时散热,大幅度提高了散热效率,有效的控制了温度升高,可以满足夏天室外近50℃的环境温度满负荷运载2h以上;同时,通过消声器和减震支座的设置,使噪音由约100分贝降至70-80分贝,震动基本消除,提高了用户舒适感,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弊病,保证了整车性能,提高了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仰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种带有增程器的电动三轮车结构,包括车架、车厢、驾驶员座位12、增程器发电机4、电池9、消声器、油箱2、驱动电机10,增程器发电机4包括电机、通用汽油机和控制器,驾驶员座位的前方设有风道1,增程器发电机4设置在驾驶员座位的下方,电机、通用汽油机缸头及控制器正对风道1的入风口。
增程器发电机4通过减震支座13设置在车架上。
减震支座13由上支撑板、下支撑板和中间橡胶块连接而成。
油箱2设置在驾驶员座位12下方且靠近化油器一侧。
消声器包括一级消声管5、二级消声管8和柔性连接6。
二级消声器5通过挂件设置在车架上。
电池9设置在车厢的下方正中位置。
驱动电机10小飞与后桥11大飞通过链条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宗申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宗申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9461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