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滚筒剥离试验保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86215.3 | 申请日: | 2012-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998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2 |
发明(设计)人: | 王卫卫;韩普祥;杨广根;李玉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19/04 | 分类号: | G01N19/04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地址: | 333001***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滚筒 剥离 试验 保护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夹层结构面板滚筒剥离试验技术,涉及一种滚筒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夹层结构是目前飞机设计中广泛采用的一种结构,由两层面板和中间芯子粘接组成。面板与芯子粘接可靠是进行结构强度计算的基础,一旦面板与芯子出现剥离,夹层结构的承载能力大大降低,载荷传递方式也会发生改变,将对强度计算结果带来巨大的偏差。为此须对对夹层结构进行滚筒剥离试验以考核面板与芯子的粘接可靠性,试验中采用的滚筒重约2kg~3kg,一旦出现因非正常因素导致的滚筒下落,将会对试验件、设备、人员、夹具本身造成严重损伤或破坏。采用一种保护装置可限制滚筒非正常下落,且该保护装置可以以与滚筒相同的速度上升/下降,更换试验件时可将滚筒搁置而不需将滚筒取下,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滚筒剥离试验保护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滚筒剥离试验保护装置包括安装架[1]、轴承[2a、2b]、轮轴[4]、大转轮[3a、3b]、小转轮[5]、悬挂杆[6]、长吊索[8]、短吊索[7a、7b];轮轴[4]通过轴承[2a、2b]安装在安装架[1]上,轮轴[4]两端安装有大转轮[3a、3b],轮轴[4]中间安装有小转轮[5],悬挂杆[6]通过短吊索[7a、7b]悬挂在大转轮[3a、3b]上,长吊索[8]一端固定在试验机上,另一端与小转轮[5]相连。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该项实用新型的应用首先对滚筒剥离试验装置和试验人员起到了保护作用,提高了试验的安全性;其次与传统的人工保护方法比较,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需要专人对试验装置进行保护,减少了人力的输出;最后更换试验件时可将滚筒搁置在保护装置上而不需将滚筒取下,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a)(b)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图2为安装架结构示意图;
图3为大转轮与轮轴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中,1:安装架,2a、2b:轴承,3a、3b:大转轮,4:轮轴,5:小转轮,6:悬挂杆,7a、7b:短吊索,8:长吊索,9:滚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1(a)(b),其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和侧视图。一种夹层结构滚筒剥离试验保护装置包括安装架1,轴承2a、2b,轮轴4,大转轮3a、3b,小转轮5,悬挂杆6,长吊索8,短吊索7a、7b;轮轴4通过轴承2a、2b安装在安装架1上,轮轴4两端安装有大转轮3a、3b,轮轴4中间安装有小转轮5,悬挂杆6通过短吊索7a、7b悬挂在大转轮3a、3b上,长吊索8一端固定在试验机上,另一端与小转轮5相连。
安装架1通过螺钉固定于试验机横梁下表面,从而支撑整个装置随横梁上下移动,安装架1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轴承2a、2b安装于支撑架两脚对称位置且要求同心,其作用是使得轮轴4转动顺畅;轮轴4穿过上述2个轴承,并可随轴承2a、2b转动;大转轮3a、3b,小转轮5与轮轴4固定,它们之中任意一个转动时,带动其它零件转动,如图3所示。悬挂杆6的作用是穿过被保护的滚筒9内腔,随滚筒9上、下移动,以便滚筒9意外下落或更换试验件时支撑住滚筒9;短吊索7a、7b的一端固定于大转轮3a、3b的凹槽内,另一端与悬挂杆6连接,其作用是当大转轮3a、3b转动时带动悬挂杆6上、下移动;长吊索8的一端固定于小转轮5凹槽内,另一端固定于试验机底座,当试验机横梁上下移动时,带动小转轮5转动。
当进行夹层结构滚筒剥离试验时,在试验机横梁移动速率一定的条件下,滚筒9移动速率随滚筒9直径与滚筒9凸缘直径的大小不同而不同,试验中根据滚筒移动速度与横梁移动速度的比例不同,可通过改变小转轮5或大转轮3a、3b的直径调节悬挂杆移动的速度。本实例中横梁移动速率与滚筒9移动速率之比为1∶4。因此本实用新型中小转轮5直径与大转轮3a、3b直径之比也为1∶4,这样可使得横梁移动时,悬挂杆6与滚筒9移动速率相同。试验时可根据滚筒的位置调整吊索7a、7b的长度使得悬挂杆在滚筒的中心或中心偏上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862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